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随葬明器“镇墓俑”的一个重要类别,镇墓兽是最能体现古人“打鬼驱邪”丧葬文化观念的明器雕塑艺术。在明器雕塑史上,镇墓兽发展至盛唐时期,其造型风格已趋于成熟。盛唐镇墓兽镇墓驱邪的功能之所在,是与其造型形象的每一部分紧密相连的。因而,对盛唐镇墓兽典型形象的造型展开分析解读,探讨其镇墓驱邪的原因和内涵之所在,并对其“狮形”、“有翼”的形象特征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古代明器雕塑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制规定,礼制在器物中以物化的形态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器物反作用于礼制,对礼制具有强化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无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藏礼于器”思想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构建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然能够对当今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所谓“明器”是指仿实物而制的殉葬品 ,如俑、器物、家屋模型、动物模型等等。这些器物 ,仅供殉葬而不实用 ,应该说是古代人们对死后所谓“生活”的物化了的艺术猜想或安排的反映。据《礼记·檀弓》篇 :“夫明器 ,鬼器也 ;祭器 ,人器也。”这一解释 ,明确说明了“明器”与...  相似文献   

4.
陶俑作为明(冥)器,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殉葬制度演化的产物。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用奴隶殉葬,动辄数百数十(参见《墨子·节葬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对于劳动力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迫使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得不采用泥塑草扎的俑取代人殉,所谓“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礼·檀弓》),正是以泥土为车,以茅草为人马,用俑随葬的写照。到汉代,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盛行以陶制品随葬,其中不仅有陶制日用器皿,而且,陶俑亦大量存在。随葬的陶俑不仅显示了豪门贵族的  相似文献   

5.
海昏侯墓出土的“籍田”器是昭、宣时代政策转向的器物表征。此种礼器被刘贺随葬于身旁,一方面是一种纪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劝农”之风的再兴以及“汉道”的调整。就“籍田”的礼制要求来说,田间劳作、宗庙祭祀与宴饮庆贺为三大主干内容。在礼器的选择上,刘贺墓中没有出现体现田间劳作的农具类礼器,而是以承担宗庙祭祀功能的鼎和宴饮庆贺活动中的灯作为礼器代表。前者作为宗庙之器,是祭祀时行礼的物品,更是“汉道”绵延的重要载体。后者则配合着夜饮活动,与“劳酒”相关,因“劳酒”在时间选择上以夜晚为佳,故以灯为礼器代表。  相似文献   

6.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7.
昭穆制度在我国古代礼制中占重要地位。经考古发掘的周代家族墓群,有的严格按照昭穆之制布局,有的体现了“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的昭穆制度基本思想。从昭穆制度的演变看,殷代王陵、汉代帝陵的布局均可见昭穆制度的迹象。因此,周代丧葬中也极有可能存在昭穆制度。  相似文献   

8.
通常将竹木或陶土制作的殉葬品铁为明器,其中模仿人形貌而制成的明器叫涌。春秋末期,涌已相当流行,但此时人殉和涌多共存一墓,反映了源代人殉的作法正处于过渡阶段。秦诵,特别是秦始皇墓兵马涌,体高如真人,面目生动。西汉文景之治期间为减少民力的损耗,涌的形体尺寸大大缩小,线条流畅优美,开创了活泼精致的新风。唐代的三彩源可说是涌史上的一大盛事。“三彩”或“唐三彩”。这是一种用低温烧成的特殊釉陶,釉色鲜艳却不透明,大大增强了涌的表现能力。宋代以后丧葬习俗以焚纸为主,墓桶数量逐渐减少。我国独特的明器艺术──俑@…  相似文献   

9.
古代随葬玺印一般称为“蜜印”,又作“密印”。历来多认为二者写法无别,或日“密”为“蜜”的通假,今察诸说,以为“蜜印”与“密印”实非一物。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形”与“有形”是一对矛盾,“无形”化“有形”是一种艺术境界。绘画和写作中很多难写之物、难状之景,通常都是将无形之物作有形描绘。在前面的文章中,作者曾举了老  相似文献   

12.
在原始人那里,由于对生老病死做梦等生理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人的灵魂是将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尸体就再也不敢漠然视之了。为了表示对尸体的尊重,他们就不再把尸体弃之荒野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掩埋,丧葬习俗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器是我国古代殉葬的用品,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墓葬建筑,而墓葬建筑和习俗最终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因此,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事实上就是原始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3.
知己知彼     
人皆知“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为兵家言.而我以为处世诀,原申其义.赠一般将离学校,谋职业之同志,人,物,事,不论有形,无形,认为附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系者  相似文献   

14.
泰山的原始义为大山 ,但不能说泰山是大山的泛称而非专名 ,山东境内三个小泰山的存在 ,不能作为泰山山名“曾有过移动”的根据。费县上冶公社台子沟出土的徐子鼎乃随葬所用之“明器” ,且出土地点方位亦与祭泰山之礼不符 ;郑祭泰山的“汤沐邑”是否一定在费县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即使城果在费县 ,也不能作为泰山即蒙山的证据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颛臾 ,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之“泰山” ,系郡名而非山名 ,且颛臾所主祭的若不是东蒙而是泰山 ,那么将置其宗主国鲁国于何地 ?而“许由故城”与“徐子城”是扯不上关系的 ,显然不能作为论证蒙山即泰山的依据 ;泰山之能成为“五岳之首” ,与封禅制度关系至为密切 ,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势",经常和"形"相对应,形是指有形之物或直接而有形的力,势是一种无形的但力量更加威猛的能量。缸中水有形无势,水若得势,即排山倒海,形成浩浩荡荡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相似文献   

16.
杨朔同志的散文《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或写景,或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①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②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字是实写,意即“掩映”。作者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城在万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  相似文献   

17.
“坚白之辩”是我国最古的论辩。盈宗代表了素朴的唯物论,离宗首领公孙龙则从“自在之物”返回到“为我之物”,讨论个别之物和一般之物在感性直观和观念直观中的实现,而呈现于意识中的一般之物是相互分离,独立自藏的,据此,公孙龙提出了“天下故独而正”的正名原则。  相似文献   

18.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 :“鼎颠趾 ,利出否 ,得妾以其子 ,无咎。”王弼注 :“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 ,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 ,则是覆鼎也 ,鼎覆则趾倒矣。否 ,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 ,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 ,将在纳新 ,施鼎以出秽 ,得妾以为子 ,故无咎也。”孔颖达疏 :“妾者 ,侧媵 ,非正室也。施之于人 ,正室虽亡 ,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 ,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 ,则母以子贵 ,以之继室 ,则得无咎 ,故曰‘得妾以其子 ,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 :“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 ,因其颠而出之 ,则为利矣…  相似文献   

19.
买地券作为一种随葬明器,是非常宝贵的碑刻材料。从买地券所保留的文字而言,或因文字有所磨泐而漫漶不清,或俗讹字形近字较多,或用典使事、言辞深奥等原因,致使已经刊出的许多买地券在文字释读上存在不当之处。笔者尝试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20.
魂瓶是三国两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独特随葬明器,由东汉时期的五联罐演变发展而来。魂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集多种动物形象、人物和亭台楼阁于一身,汇民俗、宗教、建筑及丧葬信息于一体,是当时民间寄托某种期望的神圣场所和民俗文化空间,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重点对东汉六朝时期江浙地区魂瓶上有关动物及佛像的堆塑造型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究,追根溯源,探究其装饰题材,分析这些堆塑造型与丧葬习俗、民族融合及佛教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