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吕氏春秋》的研究中,有的论者认为,《吕氏春秋》是反对秦始皇的。例如,郭老在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说,《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无论在思想上与政见上,都完全立于两绝端”。笔者认为,《吕氏春秋》与秦始皇既有对立,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吕氏春秋》宣传天下统一,以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与秦始皇的思想政见是一致的。而统一天下之后,它主张对绝对君权加以限制,这又与秦始  相似文献   

2.
通过《吕氏春秋》与《易传》的比较研究 ,从宇宙生成论、宇宙变化论、宇宙一体论等方面分析《吕氏春秋》的易学思想 ,就会肯定《吕氏春秋》在中国易学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应同》保存了稷下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对《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为何仍作"代火者必将水",顾颉刚猜测:"《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与《吕氏春秋》编撰时代人们的"天子"观念有关。顾颉刚的第一个猜测是合理的,《吕氏春秋》保留了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原貌,而李善《文选》注对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理解存在误差。顾颉刚的另一个猜测则有欠妥当。基于对顾颉刚"两个猜测"的考察,可见他认为邹衍的学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编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中存在着丰富的音乐思想.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必须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应把《吕氏春秋》的整体内容纳入音乐思想研究.全面把握其天人结构、音乐史论、音乐人三个层次;二是在理解《吕氏春秋》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时.应把握好其音乐存在的非独立性和音乐追求的人间进取性。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属于以道为主的杂家,“杂”中包汇有儒家思想,这种以道纳儒的汇合,造成了《吕氏春秋》在道家乐生于“道”、适性、适心、自然和比的观点上,吸收了儒家的乐以风德、移风易俗、心感成乐的思想,达到了音乐美学思想上发生论、功能论和创作论中的道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中蕴含着丰富的赏罚思想,"理义至上"是其核心价值,"博赏慎罚"和"赏罚观归"是其具体原则。从诸子的分野看,《吕氏春秋》的赏罚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外在形式,儒家德治主张为精神实质,儒、法结合的产物;从时代的变迁看,它体现了新旧政治文化的交融。《吕氏春秋》试图以传统德治来修正秦国的法家路线,以期适应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适应战国诸子的引征传统,大量援引孔子言论加强立论基础,在继承孔子真实思想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加工改造。《吕氏春秋》对孔子的引征与改造,有强烈的现实功用目的,体现为秦国大一统局面服务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中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本文通过研究其中的《贵生》、《劝学》、《尊师》、《诬徒》等几篇文章,阐述了《吕氏春秋》中有关生命教育、教师和学生、学习以及音乐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一改魏晋六朝《吕氏春秋》接受的冷落局面,诗文中较多征引《吕氏春秋》,其中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在550次以上,多为事典、物典,主要表现在伶伦制律、高山流水、宁戚叩角、宓贱鸣琴、戴星、汤祝、剪桐、蚌胚等方面。对于其它难以归类的典故,也从词性与用法方面予以辑评。从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管中窥豹,既可分析诗人的趣尚、生态与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人对《吕氏春秋》的认可与接受情况。《吕氏春秋》以类书性质在唐代的广泛传播,使它超越魏晋六朝,上承两汉,下开两宋,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吕氏春秋》是秦朝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巨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原名可能叫《春秋》,后人称之为《吕氏春秋》《吕览》。《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各五篇)、八览(各八篇)、六论(各六篇),共一百六十篇;另外,十二纪后附有"序意"一篇。《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组织下集体编撰而成,记录了当时人对自然社会的权威认识。《吕氏春秋》涉及的领域虽多,但其中的思想是前后贯通的。现存的《吕氏春秋》,八览的"有始览"只有七篇。  相似文献   

12.
综观《吕氏春秋》的研究,古代较为萧条,晚近有所起色,今世日趋繁荣。但就对《吕氏春秋》的文化观与政治理想二者关系的研究,则较为阙如。文章借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心理结构”范畴来研讨其文化统一观。  相似文献   

13.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名《吕览》,全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计二十余万字。《察传》列于六论中的“慎行论”,主张对传言必须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检验,慎重考察,切忌妄听妄信,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吸收了老庄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加以改进和发展,形成自己的一套"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体系。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二世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充分继承了《吕氏春秋》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16.
戴明珠 《文教资料》2012,(34):105-107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经分析,《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成语从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直接采用原句的,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加少数字词的,以及后人从中加工提炼而成的三类;意义上大部分保留了该书的原义,只有小部分与最初的意义稍有不同,最具特色的是普遍产生了比喻义;该书成语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吕氏春秋》学术史、研究史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存在很大研究空间。在元刊本《吕氏春秋》的基础上,明代刊刻出版了许多新的重要的《吕氏春秋》版本,在中国《吕氏春秋》学术史、研究史、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初的一百多年,《吕氏春秋》研究一片空白,是"《吕氏春秋》研究史的冬天"。整个万历时期,是明代刊刻出版《吕氏春秋》重要版本最多的时期,是明代《吕氏春秋》研究史的高峰。万历之后,《吕氏春秋》赏析评点学术研究有逐渐成为主流之势。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倾向于收录长短适宜的历史故事,但偶尔也会收录长篇历史故事。《吕氏春秋》出于篇章规模的考虑,会对既有的长故事进行篇幅压缩。其基本手段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进行集中化处理,使情节线索更为集中、人物关系更为明晰。但是篇幅的压缩并不意味着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和简单化,其通过人物语言的设计与扩展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化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更加生动。这都体现出《吕氏春秋》独特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卢文弨作为乾嘉时期的校勘学大师,其校勘本受到学术界和藏书家的重视。卢文弨曾精校《吕氏春秋》,受到当世学者的推崇。因其校勘成果已贡献于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未能单独流传,几乎湮没无闻,至今无人对卢文弨《吕氏春秋》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梳理,更无人对卢文弨的《吕氏春秋》研究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全面梳理呈现卢文弨《吕氏春秋》校勘成果并对其进行研究,在卢文弨研究史上和《吕氏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综观《吕氏春秋》的研究,古代较为萧条;晚近有所起色,今世日趋繁荣.但就对《吕氏春秋》的文化观与政治理想二者关系的研究,则较为阙如.文章即借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心理结构"范型来研讨其文化统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