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残酷,也是最黑暗的时代,它同时也是继先秦思想解放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期。一方面,它以动荡纷乱、黑暗恐怖而著称于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个性融入审美与艺术创作中,以高迈飘逸的风神卓然标峙于文学。此时士人的享乐主义生命意识,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这一时期的生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的再度发现,这种再度发现和觉醒构成了当时一切意识的总的特征。文学是人学,它的对象、主体及理想境界,都是由这个凝聚了社会的、群体的“人”来决定的,了解这个“人”的觉醒程度,就能发现与把握此时期文学的独特之处。“建安风骨”作为魏晋初期的文学总特征,既联系着具体的作家作品,又是时代的“人”的标准的审美体现,此时期“人”的解放与觉醒是在何种基础,何种高度及个体与群体因素的浓淡等等,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能较细致而准确地了解“建安风骨”的具体内涵及此时期相关的其它问题。建安时…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文学之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南北朝文学各自的特征 ,所形成的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基因。差异形成了南北文学各自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区域性文化丛体 ,形成了各自的文学个性、品格。然而 ,交流和融合是必然的 ,是社会、文化交流之大势 ,是文化大“穹庐”下民族文化、文学互相吸收、融化的共同要求。它在一些杰出的创作个体身上集中地表现出来 ,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当时政权树立皇帝权威,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理论。为适应当时需求,汉武帝组织创作了《郊祀歌》,这组祭歌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儒学神学化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而且在艺术上有灵动飘逸的特点,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略论魏晋风度于联凯“风度”一词本指人的风貌与气度,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或曰外在的文化素养.文化学上所说的风度,乃是从广义上着眼,是指某种时代精神的外化,也就是风靡一代的文化思潮.它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如既可表现为世俗文化形态,即所谓世风,包括...  相似文献   

8.
“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魏晋时期都可以被看作中国历史上既复杂纷纭又丰富多彩的一页。……这是一个对两汉专制文化彻底清算的时代,一个对外在权威全面否定,完全为内在的生命气韵所感召的时代。它的冲决一切的叛逆性格、深邃而纯粹的哲学玄思、醉意朦胧而又清晰生动的飘逸风度,虽于千载之下,也令我们心驰神往。”①的确,魏晋时期人文思潮的泛起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旅途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辙,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种人文思潮的产生、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觉醒虽然没有  相似文献   

9.
鲁迅撰写的有关魏晋文学的论著,开创了对魏晋文学作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综合研究的范式;以卓越的“史识”,初步揭示了魏晋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建构了魏晋小说研究的理论框架,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史研究方法。其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基本构筑了魏晋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不论是观点的独创性还是学术思路的启示性,都对此后魏晋文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把魏晋士人生活的总体风貌概括为“魏晋风度”,这是现代学人关于魏晋人文精神研究的起点。文章重点从鲁迅的著名演讲出发,重点考察了他从文学史、精神史层面对魏晋风度所进行的奠基性开创性研究,从而揭示这种研究的思想文化价值和重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代是个风云变幻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时期,本文着重分析魏晋风度的具体内容,并把它划分为“人的自觉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艺术的自觉时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阴阳五行说对魏晋游仙诗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风格上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它对魏晋文学理论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游仙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思想、创作动因、审美意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 4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更生的原因、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动乱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从多方面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服饰器物、饮食、婚姻、乐舞、语言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层次文化.  相似文献   

15.
假玄立论以无为归——释道安佛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过释道安佛学思想的建立,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9.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名士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以名士的“魏晋风流”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由此构成名士们内心所隐藏的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