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读不可懒动笔●路景云【夏县】审读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做好审读笔记则是搞好审读的一个重要条件。徐特立老人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作为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则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稿”的习惯。但据我所知,在审读过程中,坚持做审读笔记者人数并不多,因...  相似文献   

2.
徐特立老人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作为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则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稿”的习惯.坚持做审读笔记,起码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责任编辑写好初审意见书.常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审完稿后稍一拖延,有些印象就会淡忘,写初审意见时则会出现若明若暗之感,不重读原稿则很难做出中肯评价.如做有详细的审读笔记,即可唤起初审时的鲜明印象,为写好初审意见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些青年编辑在审读中懒于动笔,只凭自己初审后的整体印象写报告,签意  相似文献   

3.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4.
编之初     
我是1984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工作的。第一年没有发稿权,由老编辑带着“学徒”,跟着老编辑看稿,但没有署名权。我做编辑从事的第一项工作是给我的“师傅”编辑的一本名为《通俗(资本论)》的书稿核对原文。这是一本字数约3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既然是解读无产阶级“圣经”《资本论》的图书,引文和注释自然是少不了的,几乎每一页都有引文和注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全国各种档案专业刊物已逾50种,每年要出版近300期,这些刊物的一字一句,都经过档案期刊编辑琢磨推敲,加工整理,都凝聚着档案期刊编辑的心血和劳动。档案期刊编辑和其他一切编辑一样,正如鲁迅所说,“他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  相似文献   

6.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和编辑,多是不见面的朋友。除了以寄稿,看稿,改稿,退稿等方式彼此联系之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谈创作,谈生活,谈感受,诉说心里话。不少青年作者,往往称编辑为“老师”,其实,作者也是编辑的老师。编辑从作者的来稿和书信中也学到许多东西。最近,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的来信,就感到很有教益。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  相似文献   

9.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10.
贝骁 《军事记者》2006,(7):33-34
春去夏来的五月,军报一版夜班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大事宣传少,用新华社稿件少。但是,大事少不等于夜班工作担子轻。由于用部队新闻稿件多,在改错、堵漏、纠误和防重稿等方面的任务相对更重。因此,我们更是瞪大眼睛严防差错。一、改错我们常把“改错”称作“排雷”,排雷首先要探明地雷,探不出也就排不了;改错也是如此,首先要发现差错,如果发现不了差错,改错就无从谈起。夜班发现差错,其实没有什么绝招,主要就是这么几个办法:认真看稿,重要句子用笔点着一个字一个字过,一句话一句话默读;多层看稿,编辑看了值班主任看,值班主任看了值班社领导看;…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12.
平时读报、看稿,一个“都”字,常常引起我的疑虑:真的都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这样干的?诸如“都啧啧称赞”、“都十分激动”、“都踊跃报名”之类,几乎天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见得多了,一般也都不把它当回事——报上“约定俗成”的语言么,较不得真的。 然而,近日读了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同志的一篇文章,读到了他讲的一个关于“都”字的故事及经验教训,敬佩之余,顿觉也有必要对这个“都”字来一番计较。 李老的文章是回忆1984年6月彭真委员长到天津过“七一”的一篇追记,生动而感人地记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文中有这么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13.
某县人武部有位新闻干事,经常将通讯员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稿件,稍加整理(也有一字不动原文照抄的),署上自己的大名寄出发表。时间长了,人们都叫他“新闻捣爷”。某县广播站在年终评稿时,有个编辑把一位通讯员的来稿,签上自己的名字,打印后上送参评。这说明,在我们新闻战线,“新闻捣爷”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4.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作家的叶圣陶似乎要比作为编辑的叶圣陶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其实在他五六十年的文学生涯里,始终未曾脱离编辑工作.用叶老的话说:“我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的确,叶老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为他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中度过,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优秀编辑.还在苏州乡立中学读书时,叶老就与人合办油印小报《学艺日刊》,当时叶老只有15岁.1928年,叶老在商务印书馆担任专职编辑,后来开办开明书店,当编辑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叶老担任出版署署长,主管科教书编辑工作.后任教育部副部长、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之职.地位变了,工作忙了,但并没有改变他一丝不苟的编辑作风.后来,由于年老缘故,叶老的视力衰退了,甚至难辨笔画,但仍坚持让别人念说改一些短稿,继续从事他热爱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8.
雷智勇 《编辑学报》1994,6(3):172-176
期刊的生命在于期刊的质量,期刊的质量取决于作者水平和编辑的基本素质。编辑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应具备强烈的“纠错意识”。 有人会问,看稿改稿是编辑的本职工作,是编辑活动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应有之  相似文献   

19.
29年如一日地从事要闻编辑工作.经常白班夜班连轴转.是全报社上夜班时间最长、休息时间最少的人;平均每天编审稿件2万字.累计编审稿件7000余万字,是全报社看稿最多的人。他就是第12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吉林日报》编务中心主任李文彪。  相似文献   

20.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