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感是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经验,积极参加语言实践,丰富生活积累,自觉唤起联想、想象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通过速读、精读、品读、广读、创设表达的情境等手段真正使学生的语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语文素养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或学生有疑之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增强语感;抓住重点语句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语感;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感;通过换词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运用模糊理论,巧妙捕捉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抓住重点标点引导剖析,挖掘内蕴,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3.
康秀文 《考试周刊》2012,(20):42-42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40多首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脍炙人口,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载体。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或学生有疑之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增强语感;抓住重点语句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语感;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感;通过换词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运用模糊理论,巧妙捕捉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抓住重点标点引导剖析,挖掘内蕴,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5.
陈古兰 《广西教育》2012,(21):78+86-78,86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思维工具,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积累是经过头脑加工的语音、语义、图像、情景、事件等具有个体心理体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语言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或学生有疑之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增强语感;抓住重点语句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语感;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感;通过换词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运用模糊理论,巧妙捕捉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抓住重点标点引导剖析,挖掘内蕴,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感受语言。  相似文献   

7.
黎莉 《广西教育》2011,(16):49-50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文字敏锐的、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中6处涉及语感培养的表述浸润着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关键词语:积累、诵读和体验。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积累的增加和丰富密切相关,而诵读和体验为语言积累的两个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积累,通过诵读和体验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蒋玉荣 《成才之路》2010,(21):61-61
《新课程标准》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语感和语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感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尊重祖国语言文字的态度,还要为学生创造丰富有序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等.  相似文献   

12.
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最需要的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其往往以语感和语识为表征。语言知识的基本教学策略有:体验、训练、案例分析、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语言经验是个人从学习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体验和积累。语文教育过程是语言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仅是知识的记忆,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以较高的效率促进这一过程。然而现代语文教育在材料上脱离学生的语言经验和社会生活,教学不以学生为中心,脱离了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本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探讨外语教师的语言知识的建构,认为外语教师的语言知识,不论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运用语言的知识,还是教学的语言知识都应被视为是从社会环境的经验中产生的。外语教师的教学的语言知识至少应该涉及关于语言的知识,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理解,以及批判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与教师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相关。外语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决定了其教学的语言知识基础,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自传应置于外语教师发展中的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留意也很难培养出很强的语感。根据英语语感训练的特点,学校可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英语语感训练的环境,给学生体验语言的机会。通过英语语感训练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训练环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感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实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语言只有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已因缺失和异化而产生困境。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产生的缘由包括:教育疏离生活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效率主义与教师权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必须:消解中心,加强对话;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回归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念相对于现代知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缄默知识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语文知识很多是不可描写的缄默知识,语感的含义在知识层面就是语文的缄默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注意语文的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但二者关系是不对等的 ,但又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中介就是语感。通过对语感性质及形成规律的分析 ,说明语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形成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是可以认识的。破除语感神秘论 ,提出培养语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周双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103-105
本文从英语语感的概念,论述了语感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直觉性,同化性,整体性,经验性,可培训性等方面论述了语感的特性。同时又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四种语感训练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学习者逐渐培养语感,获得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正确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20.
王尚文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在于构建了独特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文论、语感论、对话论为三大支柱,三个方面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王尚文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而非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而非传授语言知识;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语感只能来自主体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实践之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