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彦杰 《武当》2013,(5):52-53
肾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为人体先天之本。对此,中国传统医学与当代西方医学各有不同认识。西方医学认识的肾,只是中国道医学所指肾的显态部分,即解剖学上具泌尿功能的可见之肾,把肾与膀胱、输尿管、尿道称为"泌尿系统"。而传统中医把内肾之窍的外肾定为"生殖系统"。认为泌尿之肾与生殖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道医学所指的肾,不但包括解剖学上所指的泌尿之肾,还包括无形有质之肾——命门,即"内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仙经》曰:是以人未有此身,先生两肾……命门天一生水。《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由是可见,肾藏先天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  相似文献   

2.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阴阳的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绝"。阴阳之体乃乾坤,阴阳之用乃水与火,阴阳之化乃气和形。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肺之治节,脾之运化,心之神明,肝胆之谋虑,膀胱之气化排泄,大小肠之传导,皆赖肾之技巧。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所以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 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西医认为它能过滤形成尿液,并排出代谢废物,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人的全身都会出现症状。而中医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并主生殖。正是基于肾脏如此重要,很多人都非常重视补肾,但研究表明,与其在肾脏功能告急时想尽方法补肾,不如平时尽量纠正那些伤肾的不良生活习惯,未雨绸缪,才是保护肾脏的正道。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庄子·知北游》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生于气也",强调的都是"气"之于人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以养气为首务,讲究以气养生,认为以气养生有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的功效。那么怎样养气才能获得健康和长寿呢?  相似文献   

5.
◆头发疾病◆◆发白与脱发中医认为,头发跟人体内两条经脉的气血最为相关,即肾气和肝血。故有发为肾之华,发为血之余之说。头发黑不黑、是否润泽跟肾气相关。发为肾之华,就是说头发是肾的花朵,是肾的外现。肾又是主黑色,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筋骨、关节、皮肉等组成。祖国医学认为,“肝主身之筋膜”,“肝藏血”。故,肝血充盈,可濡养肌腱筋膜。肝气衰绝,会引起筋肉拘挛。肝机失常,多出现四肢屈伸不利,筋肉酸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肾气旺盛,精髓则化生有力,筋骨则强健有劲。肾气衰亏,筋骨、形态,则必松软无力。“肺者气之本,主皮毛”。肺气充足,必输布精微于皮毛,合血脉而润泽肌肤。肺气虚弱,则不能宣发卫气,强固体表,致使机能失调。“脾主肌肉、四肢”。脾能化生饮食精  相似文献   

7.
一鸣 《武当》2012,(11):63
饮食养生男性,"生精"、"抗氧化",双管齐下男性进补以保阳气为主,因为男性承担较大的社会压力,奔波疲劳容易丢失阳气。建议具体针对个体体质,选择合适的"补阳气"食疗。男性饮食的一大重点应放在"养肾精"上。因为肾主阳气收藏。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为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因此应多吃补肾生精的食物。枸杞、淮山药、栗子、黑芝麻和莲子等食物都有补肾功效。男性生活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远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人一上年纪,往往容易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缺钙,可服用了许多钙制剂之后,还是不见好转。其实,在中医看来,这是肾气虚弱的表现,在服用钙制剂的同时,还得补肾才行。肾虚的主要表现就是腰背酸软疼痛、腿膝无力、喜按喜揉、动则加重、卧则减轻,常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肾的精气就容易亏虚。肾气亏虚,腰失所养,从而出现了肾虚腰酸痛的症状。治疗的关键当然是补益肾气,而补肾的最佳药物便是熟地黄。古代医家中擅长使用熟地黄的要数张景岳,人称“张熟地”。他拟定的著名补。肾  相似文献   

9.
保肾延年     
我国中医对"肾脏”是十分重视的,把肾脏和五行中的"水”搭配在一起,谓之日"肾主水”.水是人体中的主要成份,谁也离不开水.肾水运行正常,人就身体健康,满面红光,延年益寿;若肾水不充足,则能引起身体各部分的不适应.古人说:"肾之盛则寿延,肾之衰则寿短.”这话有它的道理. 肾生水,水旺盛,人的体质就强健,可延年益寿;若肾水衰败,则催人早衰甚至早亡.青年人的肾衰表现为体力不济,没精打采,性欲低下,容易疲劳,中气不足.老年人肾衰的表现是:咳嗽、气喘、头晕、眼花,转辗难眠,食欲减退,严重的还会大便秘结小便失禁等.这因为,肾虚会连累心、肝、睥、肺等兄弟脏器,所以导致以上种种症状.换言之,只要肾脏运行正常,以上症状均可自行消失.可见保肾之重要.那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肾脏呢?这可以从下面几  相似文献   

10.
凌召 《武当》2014,(12):58-61
笏凌召由壮而老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也是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曾从生理的正常现象来说明不可避免衰老,而且可能提前衰老,又指出智愚的认识不同,说明强壮和衰老是从同一基础上出发的两个不同的方向,完全是由能否妥善养生所为决定的。故而,认为避免内外因素的刺激,减少疾病,可以改善甚至阻止衰老的到来,如果已经发觉衰老,再想回复强壮,那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12.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鉴于三者间的互相关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的衰老将不可避免,表现为性的反应减弱,性生活的次数也有所减少。对待性的衰老,老年人有两种看法。一种人不能正视正常的生理变化,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例如有些老年人无法接受衰老这一事实,努力要保持年轻时的旺盛精力、欲望和能力。发现难以实现时,就严重自卑、悲观厌世,或盲目进补,过分强调“壮阳”,结果是越补越不行,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另一种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一滴精等于十滴血”,于是惜精如命,人为地压抑性欲,减少性生活的次数,即使过性生活时也“忍精不射”,有的老年人干脆分居,过起…  相似文献   

14.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爪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舌为肉之余。指甲、牙齿、头发和舌头也因此被称为人体"四梢"。这"四梢"是我们健康的晴雨表,它们能基本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人体"四梢"的保健,是改善脏腑的功能、益寿延年的重要保障,绝对不可忽视。发为血之梢中医认为头发的生长要依赖于精和血。肾主藏精,所以说"其华在发"。而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要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还要依靠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事实上头发在中医里也是一味药,叫血余炭。血余就是血剩余的东  相似文献   

16.
张世昌 《武当》2023,(10):4-7
<正>气之义理关于“气”,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如原子一样至小无内的物质。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有精气之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战国时期道家庄周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而变化者。“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气的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相似文献   

17.
赵之心 《健身科学》2012,(11):33-33
感觉器官的锻炼在生命中的意义我们的祖先早在甲骨文中就写道:"肺气通于鼻,肺合则鼻能知臭香;肝气通于目,肝合则目能辨五色;肾气通于耳,肾合则耳能闻五音。"这说明古人对感觉器官的解剖、功能和治疗,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感觉器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味器、嗅器和触觉器等。来自人体的任何感觉,都是人们感官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如声、光、温度等。因此人凭"感觉"引申到人的"经验"往往存在一个过程,由错误到正确的调节、修正过程。比如"正向走"和"倒着走",一般人对正向走都有足够的经验(如景物、速度、距离等),而倒行则反之。  相似文献   

18.
大脑是人体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器官.养生首先要健 脑,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得防止脑功能衰退.防止脑功能 衰退的最好办法就是勤于用脑,而懒于用脑者,久而久之就 会出现脑功能衰退."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通法 则.实践证明,人用脑越勤.大脑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 形成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多.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说过 :"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 明朝高濂也曾在《遵生八笺》一书中指出:"精 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意思是说大脑经常不 运用就会愚蠢,血脉不运行或运行不畅则会生病.  相似文献   

19.
张方 《武当》2012,(10):50-52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一书中,认为"人元丹是根据《高上玉皇胎息经》来的"。其实更早,目前也只是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在刻工精湛的玉佩楞面上有极唯美的篆书:"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近代学者认为,这就是周天功夫  相似文献   

20.
寡以养生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元、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而精亏、气虚、神弱则是疾病与衰老的标志。因此,重视保养精、气、神,既是健康长寿的诀窍,也是一种良好的养生方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来保养精、气、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