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寻根》2016,(2)
正日本冲绳县的前身是琉球国。在1879年被并入日本版图之前的五百年间,琉球曾是一个有着一整套与日本迥然其趣的宗教、语言及饮食文化系统的独立王国。在大航海时代,受惠于明清王朝册封朝贡体制下的保护和援助,琉球国"以舟楫为万国津梁",积极开展与东亚海域周边国家及西欧海洋诸国的贸易,一度迎来了繁荣富足的盛世,也孕育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奇葩——琉球料理(或称冲绳料理)。如今,冲绳传统饮馔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价值及典雅富丽的形  相似文献   

2.
学人寄语     
张岂之 《中国文化》2013,(2):F0002-F0002
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由於她具有开放的特色。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创造,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著;而西域的物产和音樂,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樂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文化发展;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汉唐灿烂文明的出现;而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也影响了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时至明清之际,尽管官方  相似文献   

3.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位于东西方交通咽喉的长安城成为西方诸国来中国、东南亚各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站,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以古代各民族语言翻译为前提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这里大放异彩,长安城成为东西方闻名的大都市。当时在东方就流行着“大道往长安”的名言,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座神奇的名城。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政府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交往最频繁的是日本、波斯、印度和东罗马等国,往来最多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他们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远万里跋涉,带来了奇珍异宝,带来了离奇古…  相似文献   

4.
在澳洲大陆上盛开着一朵中华文化的奇葩,她就是旅澳墨尔本华人创办的中文刊物《澳洲汉声杂志》。今年正迎来她的第10个生日。澳大利亚的华人社会在诲外华人社会中是小而年轻的:论规模,无法与美、加等国相提并论;论历史,她与东南亚诸国更相差甚远。华人旅澳虽有1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5.
“神道”,是日本国的原发宗教,系其宗教的核心,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并存共进。神道,既是日本统治者的工具,又是日本民族的生活信仰,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死观、“耻文化”和集团意识均由神道得以体现。 神道起源 日本国气候温润,  相似文献   

6.
郑文 《世界文化》2005,(1):37-38
最近我们会发现日本很多商店里有些新鲜的东西,它们充溢着典型的东南亚风情,比如:鞋子、箱包、衣服和小饰品等等。甚至连来自东南亚的小吃,比起从前来都更为流行。近两、三年来,这些东西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正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7.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8.
相扑是发源于中国的一项特殊运动。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奈良时代中国的相扑传入日本后,与日本传统化一见钟情,经过了胚胎、萌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融宗教、礼仪、哲学、美学为一体的综合化体系,成为日本传统民俗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日本社会,相扑运动依然生机勃勃,与高科技电脑网络同时活跃在现代日本民众生活中,并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影响着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9.
历史发展的轴心在于经济。目前,东方经济迅猛腾飞,尤以华资为最。社会的开放带来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带来观念的更新,带来经济科技乃至各行各业与文学的结合。随着经济大潮滚滚而来,文学空前繁荣必然到来(文学滑坡只是暂时现象)。即以目前而论,华文世界已涌现“三军’即商军、学军和娘子军。先说“商军”。所谓“商军”,即亦商亦文者,人称“双才(财)”作家,在东方华文文坛,已形成一支劲旅。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华文作家无不以儒商为主体,约占百分之七八十。他们出书出钱,尽心尽力,力促文运蓬勃发展,贡献殊多。东南亚华…  相似文献   

10.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与日本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从唐朝开始就不断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传播,并且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近代,代表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显得落后了,处于被压抑、排斥的地位。但到了现代,尤其是二次大战后,深受儒家文明影...  相似文献   

12.
一以儒教为文化背景的东亚诸国在现代化进程的起始阶段,都曾以对儒学的批判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和韩国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儒学传统有碍于近代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东亚的经济成就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郭虹一马克斯·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时特别强调了基督教新教伦理的巨大影响。在现代日本的经济体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神道教的浓重色彩。社会学重视宗教因素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是着眼于现代企业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人。人...  相似文献   

14.
普通家庭的圣诞节 日本的圣诞节基本无宗教色彩,就像日本的新年、偶人节一样,只是百姓的一个普通节日。尽管无宗教色彩,但就其普及程度而言,除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外,恐怕非日本莫属。 圣诞前夜和圣诞夜,父亲比平时回家要早些,一家人围坐在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前。日本人无美国人圣诞夜吃火  相似文献   

15.
周朝晖 《寻根》2015,(3):130-137
在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一个中国移民群体——"闽人三十六姓"。据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有一批来自福建沿海的特种技术团体"奉旨往琉球"。有关这一历史,在东亚海域诸国各种文献颇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而在东亚海洋史上,这  相似文献   

16.
<正>马六甲作为一座文化古城,见证了五百年来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古城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记。在仅有148平方公里的马六甲城(Malacca City),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等各大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多种新兴宗教共存,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郑和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其足迹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可以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东南亚,却有着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明治时期,一些宗教思想家提出了"日犹同祖论"一说,声称"日本人的祖先是犹太人",并在《圣经》中找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依据。乍一看,"日犹同祖论"是日本把自身与受欺侮的犹太人同化,呈现出对屡遭迫害的犹太人的友好和亲和。但实际上,这是日本在利用犹太教作为西欧基督教社会母体的优势地位来抬高身价,使日本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免遭欧美强国的歧视,只不过表面上打着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宗教的演变趋势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以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主线,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分析了我国宗教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论证了中国宗教在21世纪将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朝着宗教世俗化、宗教私人化、宗教市场化、宗教现代化和宗教和谐化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9.
<正>一、“阳明心学”对近世中国的影响及意义“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派别,南宋陆九渊作为宋明两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有不合。陆九渊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即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学说,被称为“陆王心学”,在中国儒学体系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后因东亚诸国(尤以日本为甚)对王阳明的极度推崇,而被称之为“阳明学说”或“阳明心学”,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最后一个高峰,并逐渐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正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从人种起源到历史文化、宗教习俗、语言文字都非常相似,可以说两国的文化是同一种文化衍生出来的亚文化。生活中有个例子颇具说服力,在印尼最流行的动画片UpinIpin就是马来西亚制作的。在印尼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贩穿梭于车流之中,兜售Upin和Ipin的玩偶。这部动画片在印尼放映的是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