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华 《湖南教育》2000,(5):52-53
教学目标1 图文结合 ,了解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2 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3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陶冶审美情操。教学过程师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从上海乘邮船赴巴黎留学 ,途经红海时 ,他多次观赏日出 ,写下了《海上日出》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 ,谁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海上日出的?生 :作者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板书 :伟大的奇观)师 :“奇观”是什么意思?生 :“奇观”就是指奇伟的景象。师 :文章是怎样描绘海上日出时的“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小声阅读全文 ,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相似文献   

2.
38《白杨》点析片断实录片断实录点析文科教学片断评析(38—39)素质教育课例一、看图说话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戈壁图,一幅是白杨图。“怎样描绘戈壁景象和白杨树的形象?”教师让学生以画面为题材练习说话。说完之后,教师布置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相似文献   

3.
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巴金爷爷写的《海上日出》,能再背下来吗?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接背课文。过渡:海上日出的景象堪称伟大的奇观,屋外夕照的景致更是如诗如画。二、展示资料,创设情境1.请同学们将前几天黄昏时分观察到的夕阳西下时的景象说给大家听。2.讨论交流时注意说清楚:夕照的地点和周围景致的变化。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夕照景色与自己观察到的夕阳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橘黄色———泛出微红———红色变深———渐渐变红,变红———如火(杨树的树梢上)…  相似文献   

4.
黄金莲 《江西教育》2004,(13):83-83
理思路、列图表指导背诵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在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做过探索。开始,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都感到很闲难。这时,我首先从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从理解课文入手,去摸清作者思路,从而获得记忆的主信息。通过讲读,搜寻出向往海上日出——描绘海上日出——赞颂海上日出这条思路。紧接着又要求学生读、  相似文献   

5.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侧重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作者重点观察和描写的是“海上日出的全过程”和“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写“海上日出的全过程”时,突出其“变化快”和“太阳光的强烈”;写“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时,作者分两层来写,一是云薄时的日出,二是云厚时的日出。作者在描绘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观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描写性的词中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陶冶学生情趣。  相似文献   

6.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蓝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生: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生:我还能说得再细一些、再具体一些———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全班:喜欢。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蓝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夕照》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它通过对夕阳西下景象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对夕照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边读边想 ,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体会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 ;注意在观察景物、表达顺序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已从《海上日出》一文的学习中 ,了解了有关的要求。(一)针对课文特点 ,在第一课时初步疏通课文 ,了解全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一般水平和新课标要求 ,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8.
王恩波 《学语文》2013,(4):16-17
一、教学实录(一)品读画面师:上节课我们从画面塑造的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梳理,概括出了五幅画面,并对第一、第二幅画面进行了赏析。这堂课我们一起品读"寒村微雨图"。师:先请同学们听第7段的朗诵音频。注意语速和语调。朗诵的声音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1:悠闲。生2:美。  相似文献   

9.
一、利用电教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看图说话《送伞》是幅综合性的图画,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能化难为易。教学时可以先放映教师在学校埋头批改作业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接着放映天上乌云密布的画面。问:“天气怎样?”再配上两个同学给老师送伞的画面。问:“这时来了谁?来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老师会怎样说?”又放映传达室的老爷爷的画面。问:“老爷爷看见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本组共有三篇课文。《海上日出》《燕子》是看图学文,《古诗三首》是讲读课文。这三篇课文侧重反映了大自然的景物。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看图学文时,要注意体现看图学文的特点,从图到文,图文对照,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图画的能力。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把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成画面的能力。 教学《海上日出》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文字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从写作的内容入手 ,提高作文的教学实效。1 读懂画意。2 能根据两幅连环画展开合理的想象 ,并写出画意。3 通过写画 ,使学生受到教育。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题为“早出晚归”的两幅连环漫画 ,然后把画面内外的意思写出来。三、教学程序(一)音乐与赏画结合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材料。1 听乐、赏画。(1)导入 :教师播放鸟儿欢快鸣叫的优美乐曲 ,启发学生想象 ,小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鸣叫。(2)在学生回答的同时 ,教师快速勾画出第一幅漫画“鸟儿早出”图。(3)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画”说具体…  相似文献   

12.
这节口语交际课着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把自己拼的图告诉大家,并能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用图片拼成什么和用几句话介绍是怎样拼的。一、观察画面,激趣引题1.师生交际。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师生交际。(1)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他们已经拼好了什么?还想再拼什么?(可以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讲一讲其中的某一幅图,为后面的讲图奠定基础。)(3)猜一猜图上的小朋友还在拼什么图?(4)说一说他们最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2.揭示课题。(1)大家都爱这些拼图,这节课我们就以“…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海上日出》图文兼美. 课文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宏伟壮观的景象. 教学时, 可使用“情境导学法”, 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要求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地把握图意。培养观察能力。2.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教学过程 一、看懂图片。概括图意1.回顾看图作文的写作要求。师:写过看图作文吗?知道写看图作文要注意什么吗?(看:看懂画面内容。想:想象画面内没有画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第十册     
海上日出犤题旨说明犦1.本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几种景象”的练习,要建立在仔细看图和认真学文的前提下。说前,既要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更要承上一册课本的重点训练项目,继续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运用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2.这道题是继续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在学生对“伟大奇观”的理解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其大胆地表达见解,阐述理由,参与争论。当然…  相似文献   

16.
《明湖居听书》的公开课接近尾声了。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章的1——5段的内容应该删掉。删掉它,既不影响中心的表现,又紧扣文题、开门见山,还短小精悍;而不删,内容显得庞杂,而且给人一种兜圈子、绕弯子的感觉。”对此,我没有轻易地否定,而是——师:1——5段到底该不该删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还是先看一幅简笔画吧!(边说边在黑板的右边画一个大圆)师:这幅画的画题叫《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生:(异口同声)圆。师:画面上的月亮圆吗?生:(齐声)圆。师:简直是“…  相似文献   

17.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海上日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作者巴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壮丽自然景观。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日出”时的景象。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举手。  相似文献   

18.
交给我吧!     
第六册积累·运用(5)作文要求请你仔细观察1、3两幅图画,说说画面表达了什么内容,想想这两幅图画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根据这两幅图画的内容和联系,想象一下,第二幅图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然后把三幅图画的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编一个故事。可以根据图意大胆进行想象,把故事的内容编得更加丰富。想好了,按一定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把语句写通顺,不写错别字。这天下午,妈妈拎着废品向收购站走去。望着妈妈手中的废品,小民的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学校不是要开展“小制作”比赛吗?这废品……对,废物利用!说…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能力。一、理解语言与想象画面相结合———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语言训练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想象的画面中领悟语言,这是进行语感训练的重要途径。例如,《海上日出》讲的是作者看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象,用文字记叙了日出的全过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课文,就感受不到活生生的、动人的、壮观的日出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到大自然创造的奇迹美。只有尽情地驱遣想象,把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复原成完整鲜活的画面,即头脑中浮现出太阳初升跃出…  相似文献   

20.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没有必趣。为什么没有必趣?“画不好”长期以来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到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学校考核美术教师也是看你培养了几个“画画”好的学生,或看你办一次画展,“画画”大赛获奖多少,形成了一个“定式”.美术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在小学低段学生兴趣很浓,到了高段兴趣减弱。中学就没有几个“喜欢”上美术课,我的同事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综合评价学生用鼓励的方法去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