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国诗人布考斯基逝世翌年,其诗歌开始经由伊沙的翻译正式进入中国,并越来越多地被国内读者和研究者重视。伊沙坦言布考斯基开启了他诗歌写作的第二个阶段,通过接受布氏的影响,伊沙的诗歌创作成功地支撑了伊沙所声称的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2.
美国诗人布考斯基逝世翌年,其诗歌开始经由伊沙的翻译正式进入中国,并越来越多地被国内读者和研究者重视。伊沙坦言布考斯基开启了他诗歌写作的第二个阶段,通过接受布氏的影响,伊沙的诗歌创作成功地支撑了伊沙所声称的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3.
伊沙的长诗《乌托邦》体量庞大,作为口语诗,该诗继承了其诗歌主题空心化、语言表达口语化、题材对象生活化的特点。通过对该诗这三个方面的文本细读分析,能够探析到伊沙写作风格在诗中的体现。同时也能看到伊沙口语诗写作的不足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当代打工诗歌是在我国现代性转型语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产物,它与现代性有着莫大的关联.这种关联其中一个突出表现便是打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书写.以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剖析和探究打工诗歌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群体身份、文化情感身份和道德身份等三重身份层次的展开与演化,对反思当今转型期社会的文化现代性进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海顿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自身身份和他所从属的美国黑人民族的身份的困惑,诗人以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他对缺乏归属感的困惑。他还是一个主张从个人和历史文化角度来写作的诗人,因此遭到了提倡和支持黑人美学运动的黑人诗人的排挤。罗伯特.海顿的诗歌构成一个大的象征体系,他的那些极具了个人色彩的诗作也以其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民族和社会的担忧和困惑。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海顿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自身身份和他所从属的美国黑人民族的身份的困惑,诗人以其强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他对缺乏归属感的困惑。他还是一个主张从个人和历史文化角度来写作的诗人,因此遭到了提倡和支持黑人美学运动的黑人诗人的排挤。罗伯特.海顿的诗歌构成一个大的象征体系,他的那些极具了个人色彩的诗作也以其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民族和社会的担忧和困惑。  相似文献   

7.
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伊沙诗歌在中国当代新时期诗坛的位置与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生成受到中西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在吸纳诸多营养的基础上,伊沙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熔铸诗篇,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此外,伊沙诗歌在救赎与沉沦之间徘徊的悖论性处境、优长与缺失并存的两面性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海顿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自身身份和他所从属的美国黑人民族的身份的困惑,诗人以其珲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他对缺乏归属感的困惑.他还是一个主张从个人和历史文化角度来写作的诗人,因此遭到了提倡和支持黑人美学运动的黑人诗人的排挤.罗伯特·海顿的诗歌构成一个大的象征体系,他的那些极具了个人色彩的诗作也以其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民族和社会的担忧和困惑.  相似文献   

11.
《瓯北诗话》的创作是赵翼文学家、史学家和士大夫三重身份的结晶,这三重身份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交织渗透,最终在赵翼身上融为一体.文学家赵翼不同于纯粹的文人士子,重视才性与创新,而且关注现实生活,史学家赵翼的创作在《瓯北诗话》中则体现为全书鲜明的诗歌史观和考据特色,士大夫赵翼深入民间,认为诗歌应当写“真境”表“真情”.从《瓯北诗话》的文本创作追溯这三重身份,可以系统全面地反观赵翼的创作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臧棣在20世纪90年代的物欲喧嚣中执着于个人化诗歌创作。他的写作向现实敞开,在日常现实与生活细节的书写中竭力找寻生活的诗意、发掘生活的真谛。为更好地传达自己对现实存在的反省与批判,臧棣机智地采用了叙事、反讽、三重关系的建构等多种成熟技艺关注存在,在优美灿烂的审美空间写下他冷静、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闻捷的诗歌创作道路入手,分析了其代表作《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对新边塞诗形成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郭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郭璞研究主要是对其著作的辑录和对其诗的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郭璞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对其所有创作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审视,研究方法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主要体现在郭璞辞赋研究、易学研究、<尔雅>注研究、<游仙诗>写作年代研究、性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文化学者李仲元先生,不仅以书法艺术名世,其近体诗的创作也独具特色。他在诗集《缘斋吟稿》中,广施造化之工,使情成体,在抒写历史人物、观赏名胜古迹、品鉴名家名作时,能化史实为情思,化景物为意象,化文思为诗致,显示了今人运用近体诗创生新作的许多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冬婴是重庆当代诗人创作中比较勤奋者之一,他的取材主要是倾向于乡村物象,不凡也有城市的偏爱.其诗歌创作理念主要倾向于传统乡土,伴随的是城市化现代因子的淫浸.质朴、纯净、自然、细腻是他的创作本色.在解读诗歌集中,笔者不自觉的隐隐觉察到其诗歌具有这样一种影像,即家园意识的追寻与生命情绪的体验;乡土意象与乡土风格的审美特征;陷入现代性泥淖中的困惑与迷思.沿着这样的思绪,静听低处的风声,企图追寻冬婴所体认的诗歌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8.
陈师道的课题意识是北宋元诗人们谈诗论艺、求新求变风气与他本人个性人格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在诗学意识上以文学为人生的不朽盛事,以雅格为文学的至上追求,以换骨为格高的基本出路。这种课题意识从理论主张、创作实绩与具体作法三方面给予后世诗人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