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用“变迁-结构-话语”这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员与社会颓丧、贪污腐败等变迁因素;基层民主、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化能力等结构因素;社会心理基础等话语因素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应以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思路,以解决利益矛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中层组织发展、推动群体性事件制度化进程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三十余年,高考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伴而随的是对于高考政策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而且所评说的主题、运用的学科视角、使用的话语体系等也发生着极大变迁.对于高考政策研究所呈现出的这种变化,固然与政策自身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文化的影响、政策合法性危机以及研究群体成分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生活的经济化与社会文化认同之间的不协调,致使在当前社会思想问题复杂化、矛盾化的状态之下,找到一个理论的支撑进行分析尤其显得必要。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为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思想状况提供了一种理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合法性具有与当前社会生活系统紧密联系的指导性价值:其理论上的价值表现在合法性是分析社会思想状况以及社会建设中的系统危机、分析社会结构矛盾、整合社会系统、促进社会系统的合法化提供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其实践价值表现在合法性是指导社会结构整合的一个理论工具,在对行政系统制定法律法规,促使政治、经济的文化认同,促使社会产生共同的文化精神,避免和解决合法化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状况,形成研究革命与社会运动的"变迁、结构、话语"三大要素。社会变迁主要集中在关注发展型相对剥夺。大革命前几十年的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旧制度无法满足持续上升的需求,人们就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趋向变革。社会结构分为中央集权政治结构和分裂的阶层关系,导致整个国家缺乏中间地带的缓冲和各阶层的整合,革命将君主制顷刻毁灭。话语上,流行的"文学政治"要求自由和平等,激起人们的变革热忱,却因过于理想化而脱离政治实际,缺乏革新社会的切实规划。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话语是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重要且独特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基于话语权力视角的构建与分析,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话语权是高等教育话语所展现出的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表达权、工作话语支配权,高等教育话语与高等教育话语权是一体同构的互动关系。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却陷入了高等教育理论话语主导权的"本质性弱势"、高等教育学术话语表达权的"边缘性失语"、高等教育工作话语支配权的"机械性排他"的困境。因此,为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能力水平,应通过"塑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增进学术话语的学术性认同、消解工作话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三位一体式的策略来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权势"和"等同"关系是社会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深刻影响着话语交际的互动模式和话语结构。通过对比分析中西语境中称呼语、指令言语、话轮转换等言语行为的差异,从话语交流的微观构建方面,研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权势和等同因素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执政党公信力,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其本质内涵、整体构成与变迁规律。执政党公信力的本质是一种"动态资源系统",对执政党公信力进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解读的同时,运用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构成执政党公信力的三大要素系统及其功能,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和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提出"执政党公信力构建形态"的重要范畴与理论,分析政治文明发展中三类执政公信力形态的变迁规律与历史走向,可作为执政党公信力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开启了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新取向.儿童视角反对传统教育研究中以成人为研究者所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在儿童权利运动、瑞吉欧教育实践等的推动下,儿童视角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在有关儿童地位的认识及研究方法上不断尝试,但研究成本过高、研究技术的缺乏和社会文化的禁锢等仍制约着儿童视角研究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知语用视角用综合动态视角尝试说明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之间话语产出和话语理解的过程。近期姜望琪老师撰文《社会认知语用学—Kecskes语用学理论评介》指出该理论中"社会"是和"个人"对立的"集体",未强调情感因素。笔者认为其"社会"和"个人"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而不是简单对立;情感因素综合体现在社会和个人视角中。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politics of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in post‐1997 Hong Kong (HK). The paper is in four parts. Continuing Education, recast as ‘lifelong learning’, is to be the cornerstone of the post‐Handover education reform agenda. The lineaments of a familiar discourse are evident in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policy documents. However, to view recent HK education policy just in terms of an apparent convergence with global trends would be to neglect the ways in which the discourse of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tactically deployed to serve local political agenda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 outline what Scott has called HK’s ‘disarticulated’ political system following its retrocession to China and attempts by an executive‐led administration to demonstrate ‘performance legitimacy’—through major policy reforms—in the absence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legitimacy. Beijing’s designation of HK as a (depoliticized) ‘economic’ city within greater China must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t is against this political background that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a ‘lifelong learning’ discourse needs to be seen.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paper, I examine three recent policy episodes to illustrate how lifelong learning discourse has been adopted and has evolved to meet changing circumstances in HK. Finally, I look at the issue of public consultation.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policy in HK may be seen to mirror at a micro‐level, the current macro‐level contested interpretations of HK’s future polity.  相似文献   

1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现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变革体制制度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瓶颈,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以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型社会资本,调动社会组织作用拓展社会资本,转变传统观念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变迁.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社会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种新生的社会系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它呈现为一个各种利益并存、各方独立性与个性共生的多元化差异领域,并与现代政府、现代企业共同构成新的社会结构整体.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是社会资源分配悬殊,阶层关系趋于紧张。而过度的社会阶层结构性张力将动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运行原则和方向的信任,削弱政治权力在建设公平正义社会方面的权威性,从而将社会紧张传递到政治系统内部,降低政治权力合法性。因此,政治权力必须促进社会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流动有序的社会关系,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关社会分层原因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分析,都旨在研究各阶层中的社会成员对与现存社会分层相应的法律秩序状态的或认同或抵触的不同反应,并从分层结构、阶层意识和分层机制三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分层与法律秩序的内在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刘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04-106,109
中小城市社会矛盾的化解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语用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矛盾的化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有效途径。从语用角度来看,保障话语权为矛盾化解提供了基本前提,合理运用语用原则、语用策略为矛盾化解提供了有效方法,而要想使这种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则需要建立对话协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的实体在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因此,对于社会变迁进行人本取向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学理的必然。"切割式"地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十分危险。调查点的选择对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成败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田野调查是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时不可缺少的"认识姿态"。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on linguistic anthropological notions of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st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eaning-making resources through which Spanish heritage language (HL) learners orient towar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value and linguistic expertise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Part of a larger ethnographic study, data in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 about 26 hours of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from three different intermediate Spanish HL classrooms and filmed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iscourses of legitimacy and expertise are embodied within multiple level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cluding affective stancetaking, expert/novice positioning, and the reframing of both ascribed social positions and previous discour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language ideologies in HL learning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stancetaking in interaction a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expertis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L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在我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实际行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和形成,也多有论述。史学界对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作的贡献很少提及或根本不提,这是很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