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赵金丽 《考试周刊》2011,(12):41-42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头脑中能够唤起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张华 《培训与研究》2008,25(3):55-57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之意境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老庄道家思想对其诗歌风格与意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诗歌中若隐若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是盛唐开元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是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写田园的名篇。虽然诗人真正的归隐是在四十岁以后的晚年,之前  相似文献   

5.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查"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6.
<正>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多才多艺,诗画书乐无不精通,是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王维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可以四十岁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主要是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冶,思想比较奋发向上,其诗歌也是积极乐观的。后来张九龄罢相,朝政日非,"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出仕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消积隐遁。这期间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隐居  相似文献   

7.
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境)高度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表现清幽明净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平静闲适的生活情趣,正如苏武所说:“味摩请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洛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瞑》写于王维后或隐居在福I!!别墅之时,是其山水诗的名篇。诗中以作者所隐居山中秋天傍晚的景色为描写对象,刻画了一幅妙不可言,言不尽意的山光水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孜孜以求,从而熔铸了如歌如画…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时代强盛的最重要标志,盛唐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盛世之巅的最本质因素.即是高度和谐。盛唐文化的这种和谐的核心要素,是其它时代和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比较李杜而言.王维诗歌似乎更能够体现盛唐盛世的社会本质。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成熟,是意境的生成,以此观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王维生当盛唐盛世,其诗以意境创造的“极致”,实现了对盛唐盛世的最本质、也最传神的艺术传载,创造出超以象外的艺术极境,孕育了中国艺术最纯正的和谐精神,成为和谐美的最生动标本.成为艺术再现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  相似文献   

10.
盛唐田园山水诗人王维曾先后在终南别业及蓝田辋川隐居,到了晚年,他的消极隐退思想更加浓厚。那么他的这一思想是否早已有之,如若不然,那么它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政治上的失望,加之诗人本身的信仰,最终使他走了一条亦官亦隐的中间道路。王维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便是贵族的气象、盛唐的神韵以及不易察觉的闲适或寂寞。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八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的第一代盛唐诗人,也是这一时期京城诗人群的核心人物,开元、天宝时期最有名望的诗人。然而后来,他却一变积极用世为高蹈遗世,从群体走向自我,以回归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安顿和救赎。本文力图跳出常人多从山水技巧和儒释情怀来研究王维的阈限,而以其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取向为出发点,来探索这位封建士大夫的仕隐精神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13.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怀着一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作为田园诗承继者的王维,一方面否定陶渊明避世的生存方式,走上了亦官亦隐的"朝隐"之路;另一方面在诗歌上,他却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5.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表现出风流儒雅的高士之风,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涤荡尘世之心,免去功名之累,澄怀静观,突显自我。一方面,隐作为仕的对立面,表现出诗人要在痛苦压抑的现实之外追求自由纯真的愿望。另一方面,隐又始终脱离不了仕,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而只能充当美学欣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对自然景物和人生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造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描写的对象,始终是能够表现他内心平静以及能够给他内心带来平静的事物.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善于描写闲适无我的境界,善于营造空寂清妙的氛围,表现了他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唐末五代,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近半个世纪。本从王闽政权所实行的职官制度的角度将其统治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职官制度进行探讨。第一个时期自公元898年至908年王审知继王潮任唐威武军节度使统治福建,政治身份是唐朝的地方节度使,其属官完全依照唐制,受唐王朝任命。第二个时期自公元909年至925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王审知便以闽王的身份统治福建,虽然自命职官,但向中原王朝称藩臣,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定期纳贡,是称雄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下,王闽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福建的经济化迅速发展。第三个时期自公元926年至945年,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日寻干戈,相互残杀,内乱不止,政治腐败,势力日削。他们所实行的职官制度完全是独立的国家之制,自称国王,下置宰相百官,终于导致王闽政权的灭亡。王闽政权各个时期实行的不同的职官制度与其治乱兴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元代著名诗人虞集仕宦生涯的复杂心态在诗歌中有较多流露。一方面,出于对盛世文明的认同,他很多诗歌流露了颂盛忠君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朝屡受排挤和迫害,他也有一些诗歌流露孤独、无奈甚至愤懑的消极情绪。但颂盛忠君一直是他思想的主线,他的归隐之念从未超出过他的仕宦期待,他的仕元立场显然比赵孟頫和袁桷更热忱和积极,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一直是颂美盛世、感念君恩。把握虞集,离开这条主线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偏颇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0.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性命之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