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合成了新的诺氟沙星-钇配合物,并应用荧光、黏度和热变性等方法,对此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时,荧光发生淬灭,黏度增大,热变性温度升高;Scatchard图表明配合物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嵌插结合.  相似文献   

2.
首次合成了稀土金属钕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的配合物,并应用荧光光谱法、DNA的热变性和黏度等方法,对该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荧光不发生淬灭,黏度减小;热变性温度基本保持不变;Scatchard 图表明配合物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非竞争性抑制.实验结果一致表明该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荧光光谱、粘度测定、磷酸盐效应、热变性实验,研究镧-邻菲罗啉-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LAPF)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能使该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产生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粘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CT-DNA结合.磷酸盐效应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非特异性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荧光光谱、粘度测定、磷酸盐效应、热变性实验研究镧-邻菲罗啉-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LAPF)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T-DNA能使该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为Ksv=(1.9±0.2)×105 L.mol-1,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粘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CT-DNA结合.磷酸盐效应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非特异性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新的诺氟沙星-饵金属配合物,并应用荧光、黏度和热变性等方法,对此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荧光发生淬灭,黏度增大,热变性温度升高;scatchard图表明配合物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实验结果一致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嵌插结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荧光光谱、热变性、黏度测定、盐效应实验研究了镧(Ⅲ)-氧氟沙星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CT-DNA能使配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其猝灭常数K15℃=1.62×10^-5L·mol^-1,K25℃=1.12×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887和1.0324,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同时,该配合物可使DNA的黏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说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部分嵌插的作用方式与DNA结合.盐效应表明该配合物与DNA之间还存在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过渡金属铜为配位中心,以5-氨基-1,10-菲咯啉对羟基苯甲醛西佛碱铜配合物为配体,合成了一种新的、可作为核酸荧光探针的金属配合物,并对其与DNA的作用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3′-甲氧基-4′-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微量钼的方法.在HCl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3′-甲氧基-4′-羟基苯基荧光酮(MHPF)与钼(Ⅵ)显色,形成摩尔比为21的红色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2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522为1.03×105L.mol.cm-12.4×105L.mol-1.cm1,钼含量在0~0.48 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研究的新光度方法应用于食物样品中微量钼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以水杨醛为原料制备了5-溴水杨醛,将其与硫脲缩合合成Schiff碱配体及其钴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新显色剂1-偶氮苯-3-(5-溴-2-吡啶)-三氮烯的合成。在pH11.5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TX-100表面活性剂存在下,1-偶氮苯-3-(5-溴-2-吡啶)-三氮烯与铜发生显色反应,生成3:1的红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4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13×104L.mol-1.cm-1,Cu2 的浓度在0~12.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石乳花茶和大米样品中微量铜,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利用2-吡啶甲醛、N,N-二甲基乙二胺制备了一种新的席夫碱铜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呈现扭曲的四方锥构型.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与DNA相互作用,且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机制,分子间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N-(3-氨基丙基)苄胺-丹皮酚铜配合物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铜配合物、洛美沙星以及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三者之间相互的作用方式,发现该铜配合物与DNA以及洛美沙星-DNA复合物之间很容易发生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铜(Ⅱ)-普利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利沙星与铜(Ⅱ)结合后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研究普利沙星与Cu(Ⅱ)的结合作用及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运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黏度测定、盐效应等方法确定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常数.[结果]普利沙星与Cu(Ⅱ)以2:1形成二元配合物.通过静电和部分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9.71×105L mol-1.[结论]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和普利沙星相比,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以水杨醛为原料制备了5-溴水杨醛,将其与硫脲缩合合成Schiff碱配体及其钴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  相似文献   

15.
Pd2+与9-溴菲(9-BrP)生成稳定配合物,能对9-BrP产生显著的的荧光增敏效应。9-BrP-Pd2+体系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47和364nln。荧光加强理论计算表明9-BrP与Pd2+形成了配位数为n=3的配合物,结合常数K-A为2.812×10-4,线性相关系数r2=0.9983。9-BrP—Pd2+体系荧光强度在Pd2+浓度为1×10-7~2×10-5mol/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2)。Pd2+与9-BrP反应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常见金属离子不会对其造成干扰。水样测定与加标回收实验结果也较为理想(回收率〉100%),表明9-BrP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水体中Pd2+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显色剂间溴偶氮羧-m与钡的显色反应,探讨了配合物形成的条件及酸度、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等对反应的影响. 在pH值为4.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Ba2+与显色剂在 l =670nm 处形成蓝色稳定配合物e=2.2 ×105Lmol-1 cm-1 ,络合物组成比为M:R=1:2 . 在0-11 ug /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用于土壤及白薯样品分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3’-甲氧基-4’-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微量钼的方法。在HCl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CTMAB)存在下,3’-甲氧基-4’-羟基苯基荧光酮(MHPF)与钼(VI)显色,形成摩尔比为2:1的红色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22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22为1.03×105L·mol-1·cm-12.4×105L·mol-1·cm-1,钼含量在0-0.48 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研究的新光度方法应用于食物样品中微量钼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在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 ,1 -吡啶 -3-[4 -(苯基偶氮 )苯基 ] -三氮烯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 CTM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AS)形成紫红色配合物 ,配合物在 60 0 nm处有最大吸收。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ε60 0 分别为 1 .64× 1 0 4 ,1 .2 2×1 0 4 ,1 .1 5× 1 0 4 L·mol- 1·cm- 1。研究的新方法已应用于合成水样及环境水样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以吡咯、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1,8-二溴辛烷等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烷氧氨基桥连双卟啉锌Ⅱ配合物,并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烷氧基桥连双卟啉及其锌Ⅱ配合物分别在652 nm和598 nm、642 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位于可见光的红光区,有望成为一类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新型光敏剂.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新型仲胺类配体L(N,N'-二萘基-1,2-乙二胺)及其四种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配合物,利用红外、元素分析、摩尔电导、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结构式为[ML2NO3]NO3(M=CuII,CoII,NiII,ZnII),通过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该四种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Cu-L,Co-L,Ni-L,Zn-L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77×104,1.41×104,2.14×104和1.30×104M-1,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插入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