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鲁迅已经被无可否认的作为精神界战士的形象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不难发现,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发展成熟的过程,东渡日本后,鲁迅于1908年接连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三篇文言论文,对他以后的思想起了很大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
1902年3、4月间,鲁迅东渡留学。1907年,他在日本一连撰写了如《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著名的文章。这些文章连同更早的写于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说钽》和《中国地质略论》及稍后未完稿的《破恶声论》等,构成了鲁迅早期撰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已可鲜明地看到了鲁迅一生所表现出的崇奉科学和理性、张扬个性和文化启蒙意识,唤醒激发国民的民族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强烈的思想批判倾向等等突出特点。这些也都是鲁迅早期保证了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伟人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其中所体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文章功力和才能,则显然是鲁迅从小浸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4.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文化方向是在本世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反复被证明过的命题。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为:破“恶声”论,创新求变,是中国现代文化革新的精神路向;强调“立人”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化生成变革的基本立足点;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与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10期的《中国大学生》杂志刊登了摩罗先生的文章《古文教育:惯性的弊端有多大》。2002年第1期《师道》杂志“教材新探”栏目予以转载。该文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剔除古汉语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取消古文和古汉语的观点。不妨名之为“取消论”。此文强烈要求取消中学课本的古文,取消古代汉语的教学,让古汉语进入博物馆。该文作者认为,让中小学生学习古汉语,实际上是“民族智力的巨大浪费”。这种对古汉语的错误认识,迎合和迷惑了思想较为幼稚的青少年,对广大青少年在民族语言方面的认同,对语文教学所造成的混乱影响不可低估。为了维护汉语言的地位,澄清人们的认识。保障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健康进行。作者对“摩罗”先生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20,(4):60-65
鲁迅《奔月》是一个具有丰富互文性的文本,借助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念,分析其内含的"互文本结构",能够进一步丰富文本的阐释空间,也能够更深入理解鲁迅《故事新编》系列独特的文学价值。《奔月》文本与传说"故事"、与现实"本事"、与鲁迅其他创作等三个层面的对话,共同构成其"互文本结构",背后是鲁迅在创作手法、风格与思想层面,试图打通"古代"与"现代"、"文学"与"现实"、"严肃"与"油滑"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绂是清康雍时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他专治陆王之学,学术上独树一帜。不仅如此,李绂的古文思想也与众不同,既不像其他理学家那样重道轻文,他注意到了古文本身的独特性,也不像其他古文家那样以义统法,而是着重寻绎古文创作的文法经验。李绂的《秋山论文》及其文集《穆堂初稿》、《穆堂别稿》等,都充分展现了李绂独具特色的古文思想。文章通过对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的解读,来探讨李绂的古文思想及其在清代散文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把魏晋士人生活的总体风貌概括为“魏晋风度”,这是现代学人关于魏晋人文精神研究的起点。文章重点从鲁迅的著名演讲出发,重点考察了他从文学史、精神史层面对魏晋风度所进行的奠基性开创性研究,从而揭示这种研究的思想文化价值和重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晓鹤 《考试周刊》2013,(50):20-21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创作的高峰。《野草》中有九篇文章都采用"梦"的形式,以"梦"为创作意境。文章认为,这得因于"梦"的本质、特点与意义,是鲁迅先生"某种愿望的达成",是其忧国忧时、彷徨、苦闷心境的外化。借此非现实化的创作意境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否定与批判、对生存本质的叩问、对生死辩证的探究、对自由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吕祖谦《古文关键》之后,南宋后期陆续出现了多种性质相近的古文选评本,其中,楼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与谢枋得的《文章轨范》最具代表性。本文以为,《古文关键》和《崇古文诀》、《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谓中国散文评点的"一祖三宗"。三宗继一祖而起,各有继承和发展。《崇古文诀》以文法为中心,是文章家的评点;《文章正宗》以义理为中心,是理学家的评点;《文章轨范》则文法与义理并重,是传统文士的评点,它们三足鼎立,代表了古文评点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批评在今天的尴尬,原因之一来自于这个时代中阅读惰性的空前膨胀。这样的惰性要求文学批评提供判断(即福柯所谓"下判决的那种批评"),越直接越好。很多读者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被惯性与惰性的阅读期待所腐蚀。在这样的时代中,我更愿意保持一颗虚空灵动的心,以这样的心去承接、感悟文学作品复杂的审美肌理,兴许能更加体贴入微、更富创造性。这颗"心"在20世纪初鲁迅的笔下被描述为"厥心纯白""白心"(其反面则是"精神窒塞"的"伪士",参见《破恶声论》),两个概念都来自  相似文献   

14.
"施鲁之争",也就是施蛰存与鲁迅的"《庄子》与《文选》之争",归根结底是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新文化健将,力倡白话文运动。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必须依托白话文的推广而存在;他担心旧文字背后负载的腐旧思想借古文来借尸还魂。而施蛰存所关注的则是新文学自身的语言建设。他认为青年人的文章拙直、字汇少是因为没有古文功底的结果。鲁迅是思想家,他着力改造的是一代人的旧思想;而施蛰存只是一介书生,他所关心的只是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5.
明代古文选本总量在500种以上,远超宋元选本。丰富的编选经验促使明人有意识地反思古文选本的编选活动,并积极创新,探索各种新颖的编辑实践。这些理论反思与创新实践,构成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前代选本的评价,编辑意图与创新实践三大部分。明代选家积极评价前代选本,以对《文选》和《文章正宗》的评价为代表;编辑意图包括教化与科举、复古与救弊、审美与娱乐以及构建文学史;创新实践包括编选方式、文本形态、编辑体例、选文分类以及商品转向。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异彩纷呈,洋溢着一股自由灵动、大胆不拘的思想活力,明代古文选本的选学思想,在中国古代选本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毛诗用字,假借惟多,算是经典中的特例。故《诗经》所用通假字多,被认为是古文经的证据之一。在古汉语研究中,对于“通假”的论述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界说,我们不妨以许慎在《说文》里对“假借”的论述谈起。许愼论六书假借,认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此说不够完备,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