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期,关于小学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教师冷暴力不仅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有悖教育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主张的正义原则,为我们在思考教育正义方面的问题时带来了新的思考视角,提供了新的启示.从两个正义原则出发,进一步阐释教育正义的涵义,并试图从教师自身层面来寻找缓解课堂冷暴力的策略,有利于...  相似文献   

2.
于升  葛春娱 《文教资料》2008,(17):71-73
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正义,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处处体现和谐正义观的人类社会第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正义就是孕育柏拉图<理想国>的精神土壤.这种追求和谐的正义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的《正义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哈贝马斯等学者的质疑。为反驳哈贝马斯的观点,罗尔斯通过阐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关系,揭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合法性"概念在实质层面上的意义,但这恰恰又否定了其在《正义论》中所推崇的"纯粹的程序正义"的观点。而从罗尔斯著名的正义两原则的推导过程来看,"纯粹的程序正义"是一个基础性的观念,对它的否定也就动摇了其"正义论"的理论基石,使"正义论"陷入了理论危机。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的《正义论》引起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变革,其中的一些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关系、处理好正义与公平、正义与自由、正义与效率的关系,从而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等问题,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休谟将正义置于人性中讨论,对正义的起源和规则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补救性正义理论。马克思正义论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批判与继承中实现了对休谟正义论的根本超越。马克思肯定休谟正义论中资源相对贫乏和人性相对自私的论断,但否认资源匮乏与人性弊端的恒在性和正义根源于人性的论断,认为资源匮乏随着生产力发展得以解决,人性也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正义则根源于失范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包括低阶和高阶两个阶段,低阶即为与现实社会相符的修正性正义论,高阶即为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超越性正义论,既包含了休谟正义论的现实性质,也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6.
程序正义是罗尔斯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对其程序正义的思想有所修正.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把程序正义区分为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并认为纯粹的程序正义能够决定结果的实质正义.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程序正义要依赖于实质正义.这是罗尔斯对程序正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本分析了分配正义的两个名理论——罗尔斯的公平论与诺齐克的权利论,分别说明了他们的内容、主旨、问题所在,强调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是无条件的完全平等和有条件的不完全平等的统一,论述了诺齐克的持有正义是进行分配和行使国家职能的前提,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最后,简要指出它们对于我国实现分配正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现代政治哲学思潮中,新自由主义代表罗尔斯在其巨著《正义论》中为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道德哲学基础,通过新契约论证明的两个正义原则作为有效调节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使政治哲学的主题由自由转向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那些“最不利者”的处境。通过研究,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现代政治哲学思潮中.新自由主义代表罗尔斯在其巨著《正义论》中为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道德哲学基础.通过新契约论证明的两个正义原则作为有效调节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使政治哲学的主题由自由转向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那些“最不利者”的处境。通过研究。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二卷第二篇中详细论述了其正义思想.斯密的正义思想可以从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两种视角来解读.从个人品德视角看,正义是一种不伤害他人生命、不干扰他人利益的美德,它并不崇高和圣洁,但不可或缺;从社会伦理视角看,正义是一种维护社会存在的制度伦理,它具有强制性,违必受罚.斯密的正义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它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当代视野的马克思公正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是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回报之间相平衡的关系。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和基本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和平等生存是社会公正的本质规定,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相统一是社会公正的实践原则,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马克思的公正思想对我们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公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宇 《教学与研究》2006,3(2):19-25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当把公平与公正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强调公平含义的丰富性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坚持生产力的首要性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又要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股新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其关于剥削是否正义的争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也造成了极大混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伍德一派主张马克思反对正义,肯定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性.而胡萨米一派则认为马克思赞成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二者争论的实质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评价社会历史的两个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正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规避和忽视。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争议一直在持续,自“塔克一伍德命题”的产生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妨碍讨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正义及其观念在调节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道德评判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文章以马克思理论的人学意蕴为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不仅强调要实现个体正义以促进个体自由、平等与全面发展,而且强调要保障个体正义的优先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个体正义优先理论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具有较为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导,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当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公正和实质上的不公正。在晚年,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求的公平正义只能是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正尤其是对东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正思想。虽已时隔一个多世纪,但他们的公正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观念在古希腊首先是一种宇宙的原则,随着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思考的重心从宇宙转向人类社会,正义观念也就逐渐地实现了从天道到人事的转变,正义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柏拉图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早期的正义观念,而且他又在现实中探求实现正义的途径。本文就《理想国》中正义问题的提出以及正义和理想国家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柏拉图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引发了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长久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四个主题: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观点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许多误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探求“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真实原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正义”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哈耶克对分配正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在批判分配正义上却与哈耶克存在着一些分歧。这表现在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哈耶克所批判的分配正义,而且批判了哈耶克不认为是分配正义的正义。造成这种不同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论依据和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