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卫星业务正常运行提供着可靠支撑,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资料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异常发现和处理的时效性,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在现有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运维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2.
自 1970年 4月 2 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 ,30多年间 ,中国航天人员 ,经过艰苦的创业 ,利用自己研制的“长征”系列等运载火箭 ,进行了 70余次发射 ,将 80多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为我国及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 ,我国已构建成功了四大卫星系列平台 ,即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而“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神舟”号飞船的多次试飞成功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初步…  相似文献   

3.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1960年,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航天遥感的开始。此后陆续有各种卫星上天,包括气象卫星、雷达成像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都带有遥感装置。它们从不同高度,不同方面对地球进行观测,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洪水.污染,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极轨气象卫星送上的国家。●已发射的两颗“风云一号”的卫星云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江淮发生特大洪涝,风云一号有上佳表现,一举成为“风云人物”。●从风云一号到风云四号,“九五”到2010年是我国气象卫星大发展的时期。傅振国(以下简称“傅”):1月17日晚上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江泽民主席到中国气象局考察工作的消息,江主席特别对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准确预报灾情给予肯定。这个消息激起我采访你们的兴趣。向海外读者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卫星发展的现状和远景,他们或许是兴感的。钮寅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发射的气象卫星越来越多,在轨的气象卫星个数不断增加,地面站的接收任务也不断增加,在地面站接收卫星数据时,可能出现数据混乱即某颗卫星对应的原始数据中存放其它卫星数据的情况,以及轨道冲突时卫星接收数据缺失的情况,在现有的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卫星各级产品的缺失。针对这两种情况,在现有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基础上,以风三卫星原始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应的质量保证技术,以提高异常的发现时效和数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NOAA卫星资料,对2012年11号强台风“海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反演产品资料和T639数值产品资料的物理特征,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卫星反演产品分析有助于对“海葵”海上风速、环流变化预测,对大风预报有意义;“海葵”台风减弱快慢、海上大风持续与西风带系统有关,与弱冷空气有关.  相似文献   

7.
4月1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一箭送双星,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送人太空。这两颗卫星分别属于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是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卫星。  相似文献   

8.
吴浩 《学习之友》2013,(8):25-26
自从“辽宁号”驶入位于青岛的新母港,关于它的信息几乎都来自国外商业卫星公司。比如美国的数字地球卫星公司最新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辽宁号”与“88号”补给舰停靠在同一栈桥两侧。  相似文献   

9.
每天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时,我们首先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幅由蓝色的海洋、绿色的大地和白色的云系组成的画面,这画面就是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资料绘制的卫星云图。 气象卫星是一种用于气象探测的人造地球卫星。自1960年4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实验型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以来,世界各国发射的气象卫星总数已超过150颗,数量仅次于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 目前太空中遨游的气象卫星按其运行轨道的差别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中、低轨道气象卫星,其飞行高度为700~900千米,只用1.5~2小时就可以绕地球“奔跑”一周。  相似文献   

10.
木易 《中学科技》2010,(11):6-7
虽然不时遇到西方“太空竞赛”声音的袭扰,但中国探测太空的决心没有动摇。2010年10月1日,“嫦娥2号”卫星在西昌顺利点火升空。作为嫦娥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2号”卫星将成为之后的“嫦娥3号”、“嫦娥4号”卫星在月球实施软着陆寻找适当的地点。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月10月24日18时,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先绕地球作椭圆轨道运动,经过四次变轨,于10月31日成功转入日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11月5日,月球将正式拥抱来自中国的“信使”,中国“嫦娥一号”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将逐步变成周期为127min、轨道高度200km的环月圆形轨道!11月7日,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  相似文献   

12.
风云三号     
2008年5月2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五颜六色的卫星云图,像一幅 幅风云雨雪的动画片,它形象地告诉你风云的来龙去 脉,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画面,向你展现了风起云涌的气象变化。这一切都是气象卫星在地球的上空高瞻远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极地气象卫星与同步气象卫星例1我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它们的运行轨道不同.“风云一号”位于“极地圆形轨道”上,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通过地球两极,每12小时巡视地球一周,每天只能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风云二号”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其轨道平面在赤道平面内,能对同一地区进行连续观测.(1)对于这两颗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行时,“风云一号”卫星观测到的区域比“风云二号”卫星观测到的区域大B.“风云一号”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比“风云二号”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  相似文献   

15.
王志耀 《物理教师》2004,25(1):17-17,20
北京时间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确保全天候、全天时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并提供卫星导航服务.对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于高中物理知识,我们可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写作文常苦于无话可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谈一下“写作敏感”。文章从生活中来 ,那些会写文章的人 ,似乎生活中的什么事儿都有写头 ,什么事儿都可以抓来写成漂亮文章。如电视上每天天气预报 ,在一般人看来 ,多枯燥呀。可是 ,散文作家毕淑敏看见屏幕上那幅美丽而悠远的天气图像就会浮想联翩 :自古以来人们是“看云识天气” ,今天是卫星将我们的眼睛带到了高远的穹空 ;这幅图像 ,是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发射成功的当天开始播放的 ,是“风云”一号上天使我们有了太空中这只神奇的眼睛 ,而在这之前 ,曾因为租用卫星的时间已到 ,体育…  相似文献   

17.
为规范风云气象卫星业务的运行、监视与维护工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尝试引入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该体系结构下,为提高质量管理自动化程度,且便于进行绩效考核,以极轨系列风云气象卫星业务为例,首先介绍极轨气象卫星业务和ISO 9001管理体系,然后分析质量管理软件设计需求,并结合ISO 9001质量管理流程对软件各组成模块进行详细功能设计,最后针对各模块具体功能研究可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包选择与界面设计方案,以期为后续相关卫星业务质量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整体感知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1)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台风和卫星,你会用什么词?(黑板上的板画提示学生:大、小。当然也可以是学生多元的答案)(2)那小卫星和大台风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在课题“跟踪”下加点)(3)怎样跟踪?文中有两个词,你能找到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据人民网北京2007年1月25日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经初步核算,2006年我国GDP为_____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____。()A.1894879%B.20940710.7%C.23704912%D.19685210.2%2.2006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_____送入预定轨道。()“A.资源二号”探测卫星“B.风云一号”气象卫星“C.嫦娥一号”绕月卫星“D.风云二号”气象卫星3.2007年1月8日,广东省饮食文化研究会牵头制定并召开了知名食品企业大会,签署了《广东…  相似文献   

20.
自1960年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问世以来,世界上已经发射了200多颗气象卫星。这些卫星遨游太空,俯瞰地球,日夜不断地观测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把过去从地面单点观测转为从空间全面监测,使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进入现代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