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留学生》2006,(Z1)
值此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纪念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日本驻华大使馆表示衷心的祝贺。今年适逢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留日学人。110年的中国学生留日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从日本学成归来之后,为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中两国的友好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这些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人赴日留学。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06,(4)
2006年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110周年。为宣传留日110年的历史,宣传留日学人的业绩,宣传中日交流和友好,动员广大留日学人以先辈为光辉榜样,高举留学报国的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留日学人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力量,2006年4月15日下午,由留日同学会主办的"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纪念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参加纪念大会的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原中国驻日本大使、留日同学会顾问杨振亚,日本驻华使馆公使井出敬二,九州大学副校长柳原正治,各界  相似文献   

3.
中日留学生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日两国间的留学生交流都是单向的《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到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把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事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部分积极推进。中日留学生交流空前发展,从过去单向派遣发展为相互派遣、双向交流的新阶段。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开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打开了新的到国外留学的大门。日本作为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国之  相似文献   

4.
汉诗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梳理日本汉诗吟咏发展史,可以印证汉诗吟咏在日本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交流媒介对中日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中日大学交流特别是重点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特征表现为留学交流从单一的个体留学发展到校际共同培养,校际合作"强强"为主,产学合作有同有异,合作流向从"日高中低"逐步向"平行线"转变等.中日高教界应该抓住时代机遇,使两国的重点大学交流与合作再上新层次.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公布的最新留学生情况来看,截至2004年5月1日,在日留学人数达117302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794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所占的比例为66.3%,共有7771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899人,增幅达9.7%。这组数字多少让人有点惊讶,因为从2004年年初,就开始传出“中国留学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和文化意识不同,表现在广告领域的状况也不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广告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已步入世界广告先进国家的行列。日本是世界广告大国.广告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探讨和研究中日两国广告发展的状况及其各自的特点,必将会使中日两国的广告事业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增进以色列大学生留学中国的荣誉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中国留学,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影响,促进中以两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2012年7月26日,在庆祝中以建交20周年之际,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获得2012/2013学年留学中国的以色列大学生举行"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仪式"。仪式在大使官邸举行,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以色列大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和亲朋,奖学金生所在大学的校长、院系主任、老师,原在华留学生代表,中国学联代表,中国驻以使增进色  相似文献   

9.
关注天下     
中日高中生携手舞翩翩今年是中日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近日,来自日本石川县、滋贺县、爱知县的高中生访华代表团来到重庆外国语学校,与中国的高中生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图为中日两国高中生在校园里翩翩起舞。日本此次访华的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共一千人,分赴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杭州、大连等地访问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友好邻邦,1991年原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中哈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在哈萨克斯坦各类高等院校中,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比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的数量多,解决好中哈两国留学问题对于提高留学生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JET青年”是对参与日本政府实施的“日本交流与教学项目”(The Japan Exchange andTeach ing Programm e)的外国青年的简称。“JET中国青年”的工作增进了日本同中国的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在中日两国各地区的国际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推动中日两国间教育交流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JET中国青年”回国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等原因,致使许多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加强“JET中国青年”会员组织的构建,给予这一群体以适当的扶持,对推动中日交往、特别是教育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文化和教育交流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原来享誉海内外的名校之外,华盛顿州一些社区大学和技术学院也开始吸引中国留学生。其较低的学费及入学门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所接受,渐渐成为留学市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留日同学会成立于1995年10月,是一个由在日中国学者组成的学术交流团体。会员的70%以上有博士学位。成立以来,以互助、友好、服务为宗旨,在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做好中日友好桥梁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为中国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尽力。该同学会组织的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活动,为每年一次的“在日中国人留学成果报告会”及“优秀论文授奖式”,该活动从1996年开始,在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举行了十次。通过这些活动,留日同学会向日本社会宣传在日中国人的正面形象,促进了中国留学人员之间及中国留学人员和日本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同时促进…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07,(3):16-16
1月30日.为纪念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宣传留日学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广大留日学人为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日交流友好做出新的贡献.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日分会编辑出版的摄影图片集《留日百年巡礼——纪念中国留学生留日110周年》出版发布会暨新年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5.
姜家丽 《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0):105-112
中韩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中韩两国留学生互相成为两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了解中国和韩国的留学生教育现状及相关教育政策,分析中韩留学热的原因,对于把握未来中韩两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韩两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留学政策对留学生进行依法管理,中韩大学对留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学生活动支援等方面也进行了制度完善.今后,相关部门可扩大财政支援投入,完善中韩两国之间的留学生管理系统,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两国留学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势差出发,论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女子教育实践产生了影响这三个方面。论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开对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确立、学制体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曦 《留学生》2009,(8):26-28
比利时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教育交流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愿景。近年来.双方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哪些合作?中国驻比使馆教育处在推动两国教育交流方面作出哪些努力?目前在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情况如何?留学比利时有哪些优势?这些疑问都将从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参赞王鲁新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8.
汉字文化深刻影响着日本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到日本,日本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从古代假名时代逐渐过渡到现代假名时代,并不断进化,形成了今天的日语文字。日语文字承载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是中日两国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两国未来发展所应始终坚守的原则。唯有不断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各自独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日语文字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日益的发达与强大,与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是很频繁的,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邻国,自古至今都有往来,目前中日在贸易、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交流,由于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语言习惯等的不同,导致在交流中有不可避免的误会与误解。本文通过讨论中日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误解,从而达到互相理解沟通自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孙倩 《华章》2014,(28)
公元七至九世纪,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他们回国后,也把中国人的一些风俗、饮食带回了东瀛。从十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中国商人、僧侣以及移民东渡扶桑,同时日本也不断有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因此,不少中国作物、食品以及烹饪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且传入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的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和保留。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米、面及豆腐在日本的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