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假球"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操纵比赛行为,对于应当如何打击"假球"行为,理论界存在一定争议。通过分析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性质和"假球"主体的身份,探讨运用刑法打击"假球"行为的对策,以肃清赛场风气,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假球,即操纵体育赛事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对全世界体育比赛的完整性和公平性构成了重大威胁,而澳大利亚作为早早关注体育假球治理的国家,对于假球治理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体系,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特殊行政监管制度、推动假球入刑、营造良好竞争氛围等措施确立了鲜明的假球行为治理模式,这对中国体育的假球治理作出了进一步启示:完善假球专项法律法规,增设第三方专业监管机构,强化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加强诚信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假球黑哨赌球行为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运用刑法条款分别对中国足球假球、赌球、黑哨行为进行法律定性分析,发现假球、赌球、黑哨行为产生的原因多样,法律定性观点不一。结论:中国足球要发展,必须首先净化足坛腐败环境,不断完善体育法制体系,使足球比赛始终处于有效监管中,这样中国足球水平才有提高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假球”对公共财产安全法益的侵害及其该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假球"对社会的最大危害,不在于行为人收受了多少贿赂、是否参与了赌球;而在于打假球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利益、国家形象和社会文化。因此,在评价假球时,不能只关注行为人获取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而应更多的关注他们打假球的行为对公共财产安全法益的危害和对国家、社会利益的侵犯,及其该当性。对打假球的行为,由于观众买票在前、行为人做球在后,一般不符合诈骗罪的特征,不宜定诈骗罪;但是,它具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该当性。  相似文献   

5.
“假球”:一种博弈论解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假球”现象背后存在着两个层次的博弈过程,一是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博弈;二是俱乐部与公众之间的非合作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越注重短期利益的俱乐部其打假球的动机也越强烈。因此如要消除“假球现象.使俱乐部成为长期参与人将是必然。  相似文献   

6.
“假球”现象是俱乐部与公众之间的一个非合作博弈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越注重短期利益的俱乐部其打假球的动机也越强烈.因此,如要消除“假球”现象,使俱乐部成为长期参与人将是必然.  相似文献   

7.
NO.1:球员参与假球 虽然球员参与打假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来假球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先是成都五牛对四川绵羊的比赛以创记录的比分改写了职业联赛开始以来的进球记录,从而引发了联赛最后一轮的两场假球案。成都五牛从假球的参与者和获益者变成了假球的受害者。追根溯源,在足球圈内,假球最早来源于让球。大家都是圈内混的,彼此间哪能没有个三亲六故,时间长了,怎么也能混个脸熟。碍于情面,在关键场次中让球给对方或死拼某个对手,从而使他人获渔翁之利,自己也能落得个够朋友的好名声,否则是无法在圈内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光靠面子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票子。人情换成了人民币,让球也就演变成了假球。  相似文献   

8.
"假球”现象是俱乐部与公众之间的一个非合作博弈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越注重短期利益的俱乐部其打假球的动机也越强烈.因此,如要消除"假球”现象,使俱乐部成为长期参与人将是必然.  相似文献   

9.
自足球职业化以来,假球、黑哨、赌球等丑闻频频在我们身边爆发,隋波“打假球事件”、渝沈“假球风波”以及最近的天津立飞七名球员集体赌球丑闻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使不少球迷对所谓的“丑陋的中国足球”不再抱有什么信心。我们姑且不论国内的这类丑闻是真是假,看了现代足球诞生以来那些引起人们争议的假球事件及其幕后的真相后,相信我们能凭借一双慧眼,去洞穿一切假球的丑陋面目。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犯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竞技体育犯罪时,应明确竞技体育犯罪与刑法中普通犯罪的区别;将黑哨假球现象纳入<体育法>,并与<刑法>有效衔接;区别体育博彩和赌博,依据<刑法>打击赌球行为;在我国的反兴奋荆法律体系中强化和细化刑事法律制约机制;应建立犯罪控制与预防机制对付观众赛场暴力;应协调行业法规与刑事法律对付运动员的赛场暴力;对违规取得竞赛资格、体育经纪行为越轨等可能涉及犯罪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足坛的反赌扫黑风暴仍在进行,"法治"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药",但是良药也有真假之分。虽然2010年中国足协在处理三家涉假球队时体现了"法治公式"中的"服从"的程序性内涵;在修改《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及处罚办法(试行)》时则体现了"法治公式"中的"良法"的道德内涵,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瑕疵,即该《处罚办法》中的"适用时间条款"所确立的"溯及力条款"是有悖于"法不溯及既往"这一法治原则的,需要对"适用时间条款"进行相应修改。这个瑕疵折射出了更重要的一点,目前中国足协所进行的"法治"更多的是"形式法治"而非"实质法治"。"形式法治"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必须结合"实质法治"才能达到真正的"法治",单纯的"形式法治"甚至是有害的。中国足球的法治道路注定是艰难的,不但需要坚定的决心,更需要对法治精神的深入领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足球协会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足球协会管理体制的行业治理功能,认为中国足球协会管理职能错位,权力不受会员约束,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提出应赋予中国足球协会独立的行业管理职能,由中超公司独立运作职业足球联赛,并理顺中国足协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足球治理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足球环境、足球管理层、足球联赛和足球俱乐部4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产权理论等领域的知识对中国足球的治理与发展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笔者认为,应将足协定位于非政府组织,同时理顺足球联赛的产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体系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足协的改革不仅是整个国家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有益尝试,而且是行业改革特别是去行政化改革的排头兵,是而具有重大意义。考察中国足协的发展,其因体制转轨倒逼政府职能转移、法律授权造成自治权过大而形成了行政性垄断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了强制交易、地区封锁、强制经营者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排除、限制了足球市场竞争。面对足协法律规制的"内忧外患",应区分足协行政性垄断之行为的抽象和具体特征而进行"施治"。针对足协抽象行政性垄断行为,可通过竞争机制与竞争政策的结合、竞争机制的实体和程序的规范、足协章程效力和内容的明确等方式予以规制;针对足协具体行政性垄断行为,可采取体制转轨下的政会分离、转变足协身份以实现其独立、破除利益藩篱与遵循市场规律、建立类竞争法的行业法、完善多机构执法协调机制、明确足协可诉地位等措施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5.
足球赛场球迷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得出,足球骚乱和暴力是一种集群行为,这种集群行为刚开始被社会体系所约束,球迷被动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但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这种社会控制体系就可能解除,从而产生直接的冲突,造成社会控制机制失控的骚乱,甚至球场暴力。因此,足协、俱乐部、球迷协会要坚持不懈的做好球迷工作,引导正确看球;新闻媒体要正确、如实地做好宣传工作;净化裁判队伍;消除赛场中的各种安全隐患;正确处理球迷闹事事件。  相似文献   

16.
蓝壮旭 《体育科技》2003,24(3):13-14
随着 2 0 0 2年第十七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的结束 ,我们发现在对“越位位置”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为了纠正这些认识上的误差 ,使我们的比赛更符合足球运动的发展潮流 ,现提供本文给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足球意识是足球运动员的灵魂,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足球运动都是半路出家,足球战术意识培养极其重要。由此,文章对大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进行研究,提出足球战术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加强心理身体的训练、技术训练和意识等方面来进行,并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大学生足球意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足球运动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提供充分的后备人才储备,在我国整体足球竞技水平的发展提升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校园足球作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与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本文对苏州市高职院校校园足球的开展路径及实施对策进行研究,从而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及各类大、中、小学校的校园足球发展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观察法,对中超足球联赛守门员的技战术行为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守门员的守门水平主要取决于移动中掌握技术的能力,判断不是最主要方面;而守门员用脚主动处理球时与脚法有关,被动处理与判断选位有关,在固定战术配合中角球判断选位更重要,任意球注重射入门角的来球站位。射门成功率最高的区域是16米以内的距离,守门员失误的诱因是判断、选位和基本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