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因果关系给我们提示的规律进行活动。如“西瓜吃下去能解渴”、“石头掉下来会砸破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教育科学研究也正在为我们寻找更多的这类因果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自由而有规律。“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另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了一种联系。”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
《唇齿殇》善于在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中呈现历史的成长。金岩街、金岩馆、红会医院、邕剧等这些具体的物象符号已经成为今天南宁城人理解南宁城和自身历史的重要媒介。这些符号所记录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轨迹。蓝海洋在符号化的想象世界里,让自我的眼睛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身影和一个城市居民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煜的后期词作,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着墨,充满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悔恨。他用明净隽永的语言,营造出一个物象与情感相交融、意蕴无穷的审美境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深沉刻骨的亡国痛楚,奏响了一曲哀思绵绵的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4.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诗人笔下,许多物象不仅表现出了高于现实的美,而且也象征了一种人格精神,其咏物诗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是竹、松、梅、菊、石等物象,诗人们使这些渊源已久的物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物象的解体     
杨伟  梁立民 《天中学刊》1998,13(4):58-59
物象在现代美术创作中全面解体,组成物象的各要素逐步获得独立或相对独立。物象的解体包括基形分解、形态分解、色彩分解、煤介分解。  相似文献   

7.
物象词语是汉、英词汇系统中具有鲜明形象色彩义的类聚之一。文章从命名取象、结构类型等方面,对汉、英物象词语进行比较,以揭示汉、英物象词语的系列特点;并对汉、英物象词语的数量悬殊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是一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她在小说中所选取的诸如弄堂、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淮海路等独具特色的物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对于精致的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满怀热情与兴致全身心地去体验和享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器物服饰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物象世界"。在王安忆的眼中,这不是一种消极、流于物质层面没有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实在的、审美的体验与坚守,是一种坚如磐石却柔韧如丝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物象贯穿类作文在高考中备受追捧,往往能取得一定的高分。但是"物象"选择一定要得当,不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一般情况下,物象贯穿类作文的物象选择一定具备典型性,能为作文中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勾连,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让"物象"成为考场作文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艾青对客观物象世界的观察与审视 ,是以一种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生命力介入的。在他摄取物象成为诗的意象时 ,始终体现出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能力。在艾青的诗中 ,物象世界的生命色彩大体表现为 :对色彩的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对具体物象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力 ;在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象中灌注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具备上述特色 ,使艾青的诗充满了色彩斑斓的意象 ,构成他诗歌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趋于明显。消费时代的审美活动已逐渐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一方面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外在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也给审美实践带来了挑战和问题。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大都描写家乡高邮地区已经逝去的传统日常生活,茶楼、米店、酱园的生活,更夫、地保、瓦匠、挑夫、锡匠、木匠等这些现代几乎不存在的职业,都进入了其审美的视野,这种审美的关照使作者笔下的传统日常生活带有了一抹诗意的光环。这种传统日常生活的诗意守候除了受其所受文化、个性气质影响外,最主要的在于作者的艺术机制,这种艺术机制的核心观念就是对"和谐"矢志不移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人生美学主要是以“礼”“乐”来实现“仁”,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在现代化经济和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人的本性产生的转轨与变异,使得孔子的人生美学再次被遗忘的大众所怀念。论文拟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来探讨一下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5.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6.
北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来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江南文化本身不仅是富庶的象征,它的深义更在于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李渔《闲情偶寄》涉及到的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原理,它们本质上是用美学思想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使物质对象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实现潜藏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李渔《闲情偶寄》为最高代表的江南生活理念与日常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被称为后现代化的今天,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人开始批判我们的日常生活诸相;七零后的人开始反思日常生活的审美性;而九零后的青年人标榜着后现代,就是在这样的阶梯中审美却是共同的追求,但是在这现代与传统的交汇中一种荒诞性、虚无性指向审美,这就让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本雅明抛开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从事微观的"拱廊计划"及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出本雅明研究视野的独特魅力。他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等手法重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本原,形成一种理解日常生活的诗学。本雅明在历史的"废弃物"和"垃圾"中表达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在传统历史经验贫困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审美经验的现代性转变,凸显出其理论的诗学价值和意义。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为当代研究日常生活理论及城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艺审美空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常叙事是作家张鲁镭《小日子》系列的突出文本特点。其日常叙事的意义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呈现、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个体人与小叙事的重申与高调重蹈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的审美越来越受到美学界的关注,要使“天天如此”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审美心态的养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