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主持人:上期“碰碰车”栏目“侃”到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讲述自己在写作时深入生活的故事和体会。有位作者在信中说:“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它牵涉到作者的经历、胸怀、素质、修养等诸多因素……‘生活与写作’更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2.
[舒曼的话] 对这本书感兴趣,一开始是因为它的书名。是呀,二十年前有过高考经历的我多想看一看小说写的是一个怎样的高考故事!这个故事能让我重温当年的感觉吗?作者的感悟和我当年的所思所想有共通之处吗?这本书对还没有经历高考的大家有阅读价值吗?读完了全书,我想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谢生活的给予,珍惜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快乐与不快乐的日子吧。因为生命中每一段成长的经历都是我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滋养着我们健康地长大成人。小说的作者粱平汉现在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的学生,多才多艺,爱好写作、绘画、书法和篆刻。读一读他创作的小说,看一看他成长的经历,我们思考一下,他够不够“素质”?当然,老师在班上开个以“感谢”为话题的班会,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相似文献   

3.
Unit 9 【写作目标】记叙看电影的经历 【写作导引】本次写作内容主要围绕“电影”展开。记叙去看电影的经历,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交待清楚你什么时候去哪儿、和谁一起去看、看完电影后有何感受。“感受”这一点内容尤其要注意写好,“感受”写好了,主题就可以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文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代新八股”现象.大多数习作都中规中矩,找不出特别薄弱之处。然而,几十本批阅下来,如同一张脸孔.引不起阅读者的兴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习作者的现状。过多依赖教材范文.过多仿照充斥市场的作文宝典.学生习作失去生活本真.缺少独特的体验、个性的语言及洋溢在字里行间里灵动的思想。而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个性化作文”提倡展示个体生命的原生态.抒发个体心灵体验,做到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让学生认识写作是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提高思想的过程,体会写作本身是一项让人愉快的经历,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汲安庆 《中文自修》2006,(11):54-55
《默》以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别让自己的心灵瞎去。这个哲理在盖叫天的老师嘴里叫“默一默”,在瘦癯老者的嘴里,这种说法换成了“打心里由着劲儿看看”。瘦癯老者“既难听,又难懂”的话语,使作者如同醒醐灌顶,  相似文献   

6.
从学生走进学校、学习写作的第一天开始 ,很多家长就为孩子的写作能力煞费心机 ,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选、作文大全等辅导材料 ,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这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可事实上怎么样呢 ?收效甚微。是家长错了吗 ?恐怕不能如此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我们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家长的力量。“让家长走进作文教学” ,参与作文的评改 ,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母亲节到了 ,我们布置了一篇有关“母亲”的作文让学生写 ,不限内容、不限体裁。结果 ,每位同学都用自己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炼钢 的过程,那么高三就是一个熔炉,它让我们这些“生铁”在千锤百炼中提高了自身的质量;如果把生活比作在浩瀚的大海上遨游,那么高三就像航船驶进了一个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波澜不惊的港湾。 高考就像许多人在挤独木桥, 考场如同战场,我们在老师、家长的期待与鞭策下,三点一线地往返于教室、寝室、食堂之间,单调乏味、平淡无奇。然而,我们正是在这种生活经历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9.
朋友又来信了,语调很凄婉。信中写道,“开始来的几天,我坚持每天写日记,把生活的艰辛看成是一种人生的经历,一种人生的乐趣,现在我不写了”“有一天我会麻木的,我等待着这一天,它将是我快乐的开始。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因为我是多么希望我能幸福啊!”读完信之后,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给他回信。  相似文献   

10.
《武汉晨报》举办的“名师课堂”近日邀诮了“故事姐姐”许洁为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讲课外阅读,她的许多观点让家长茅塞顿开。有家长常埋怨孩子读了很多书,考试分数却没提高。也有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马上要孩子说出从书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或要孩子写读书笔记。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让孩子认字。许洁认为,这些情况下,亲子阅读成了变相的语文课,也因此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许浩建议,父母不要让阅读变成孩子的另一种压力,要透过孩子的眼睛去看图书,让孩子在图与文的合作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家访的艺术     
“亲其师,信其道”,正如青年教师徐宁在家访日记中写的:“每到一处,感受到的都是家长那期盼的目光;每到一家,家长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让到上座。家长都认为家访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12.
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回忆到,“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乡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笔者认为乡土情结可以是高中语文课堂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平常的阅读中,你是否遇到过如下几种情况?———读完之后拍手叫绝,恨不得放开喉咙大喊三声“好”;———读完之后余味无穷,不由得从头到尾又看一遍或两遍;———读完之后深有同感,感叹这么熟悉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表现不出而作者却表现得如此巧妙;———读完之后泪光闪烁,被深深感动,也激起了你心底相同的经历回味;———读完之后环视四周,看周围的朋友谁有时间和你分享这份阅读的喜悦……如果有以上情况,那说明你的阅读已经进入了一种佳境,也说明你读到的的确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们,让《语文世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选材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味十足,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各位家长:您好!写一手好文章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呀!您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写作高手吗?您想让自己的孩子尽快成为“下笔千言”的神童吗?请赶快使用“写作棒”大力丸! 这种药丸是经过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丹麦安  相似文献   

16.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阅读指导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从而提高写作之目的呢?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法及体会。 一、结合课文中心扩展写作。即在原文基础上想象写作。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跳跃性的扩展思维训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跃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空间遨游,使他们时而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而感到学习之路“曲径通幽”。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我便让学生以《孔乙己用手走出酒店之后》为题扩展作文,学生任凭想象的驰骋,描绘了一幅幅孔乙己的悲惨画面。如一女  相似文献   

17.
袁佳红 《师道》2023,(2):38-40
<正>自从接触到绘本,我便如同找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一般惊喜,不亚于当年接触儿童诗。集审美、哲思、趣味于一体的绘本实在太适合孩子们阅读了,生动有趣,美不胜收,读完让人回味不已。带孩子们欣赏了将诗歌与绘本结合在一起的《今天去远足》,了解到方素珍的故事后,孩子们的疑问来了:作者为什么要以“花婆婆”做笔名呢?  相似文献   

18.
快放午学的时候,学校印发了宣传禁烧秸秆的“致家长的一封信”,让我们“小手牵大手”,向家长宣传禁烧秸秆的意义。我揣着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心想:回去怎么说呢?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 ,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 ,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 ,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在选材行文上 ,道古论今 ,纵横联系 ,“杂”味十足 ,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 ,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 ,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 ,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是如何旁征博引 ,来说明理发工人给“乡下佬”剃光头无理的呢 ?实际上 ,课后练习已经涉及这一问…  相似文献   

20.
这期的“封面故事”,我们请照片上的“一家子”分别来讲述。父母讲述的是——《写在孩子十四岁时》,孩子讲述的是——“我将永远珍藏这份厚礼”。我们之所以想到让家长参与我们的杂志,是因为上海市徐汇中学初二年级组组长程国萍老师的推荐。读了程老师推荐的这封家长写给孩子的信,我们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为我们的家长开一个栏目,让家长和学生纸上交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书面交流显得格外珍贵,我们想为两代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家长们,是否有意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如果你写过,或正准备给你的孩子写信,那么,希望你将信寄—份给我们。等到适当的时候,“两代之间”这一新栏目将在本刊面世。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