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盖 帽”是篮球比赛中的术语 ,意思指一方准备投球时 ,被另外一方将球打掉。在新闻界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收入 ,不得罪广告商 ,将富有新闻价值的有关客户的负面报道扣下不报 ,我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广告盖了新闻的帽”。都称“盖帽” ,但是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 ,篮球被“盖帽”后 ,裁判会判重新发球 ;但是在媒体界 ,没有裁判 ,没人会说媒体犯规 ,这一粒“球”从此便成“游魂”。毋庸讳言 ,“广告盖了新闻的帽”在目前各地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非常普遍 ,有的媒体明目张胆地宣扬 ,“一切为了广告” ,“新闻要给广告让路”…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制造产品异军突起,各种负面消息不少。有产品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则“中国制造”广告登陆CNN.为“中国制造”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是利用广告来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对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清华 《新闻界》2006,(1):54-55
名人广告是指“广告主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与产品或企业的特性有机结合,达到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认可并付诸购买行动之目的的广告”。①我国最早的一则名人广告是1985年李默然为三九胃泰做的广告。从那之后,名人广告逐步升温,成为一种“热点”广告。同时,有许多学者开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要重视提高广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强调提高科技期刊广告经营效果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构建科技期刊广告经营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广告经营和策划人员的培养、在广告真实性的前提下准确定位、利用科技期刊优势提高广告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售后服务”工作五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保证广告良好效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水,利用商业广告为公司提升品牌形象和为产品拓展销售市场成为流行的做法,广告时尚应运而生。吸引人的广告总是尽力展现其亲和的一面,在中国,像“农夫山泉有点甜”、“特步,非一般的感觉”等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连几岁的孩童都能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6.
孟文生 《新闻传播》2010,(8):27-27,29
秦皇岛日报社在近几年报纸广告经营中.立足自身实际.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广告经营理念.开展以“改进广告产品、完善客户服务、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形式多样的服务性营销,努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我国,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不仅表现在商品领域还表现在服务上.如何尽最大可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市场各商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广告对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形象、建立品牌情感、发展品牌个性、利用原产地效应等手段实现的.广告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意义表现在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企业社会价值、赋予产品时尚价值上,广告已成为厂家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9,(18):100-100
在去年首次成功实行“招标竞购+签约认购”模式的基础上,今年央视广告招标将继续深化“预售”模式,纳入更多预售产品,并将于11月推出“预售月”活动。央视广告部主任夏洪波介绍说,“预售月”中将包括三类广告产品:招标竞购产品、签约认购产品与承包预售产品。招标竞购产品被视为最紧俏的黄金资源,包括新闻系列、天气预报系列、电视剧系列和特殊项目系列。  相似文献   

9.
刘祥义  章德平 《编辑学报》1991,3(2):117-119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根据现代广告的“占位”原理,有胆识的企业家,都会利用广告来获取其产品在销售竞争中的胜利。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种专门载体,与报纸、电视、广播、电影、展览等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一样,理应成为多功能的复合宣传工具。按规定,凡利用报刊、广播、电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出现了一股“宝洁”旋风。每当打开电视,“秀发更飘逸”,“头屑去无踪”的广告语,便在亮丽画面烘托下向你袭来。应该说,这些广告,无论是潘婷、海飞丝、飘柔洗发水,还是汰渍、碧浪洗衣粉,以及舒肤佳、护舒宝,都将宝洁产品的品牌表现得淋漓尽致。就中国大陆整个电视广告来看,如此成功地利用广告推销系列产品,实属少见。因此,本文想以宝洁为例,谈一谈理性诉求广告的运用。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的手段,常常采用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两大方式。所谓理性诉求,即以科学、客观的语言,介绍产品的性能、功效等特点,或言明带给消费者的利益,通过  相似文献   

11.
“湿”环境催生了新的网络广告形式——“湿”广告,其主要凭借消费者在网络社区中主动参与分享产品的信息,或贡献智慧改进与经营产品,以获得认同而达到发散型推广的目的。与传统网络广告形式相比,“湿”广告公信力更高、更容易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更具创造力与亲和力,是一场真正的广告革命。  相似文献   

12.
广告的新闻性与新闻的广告性 一百年前,美国广告界著名人物拉斯克回答一位造访者说:“广告是关于产品的新闻。”而造访者却说:“不对,广告是纸面上的推销。”  相似文献   

13.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ndie Pop,即独立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各种文化艺术领域.[1]伴随着广告投资的增加,市场受众的细分和广告产品的定位日益明确,“小清新广告”也逐渐在广告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首先通过具体的广告文案探讨什么是“小清新广告”;然后通过分析广告的特点来明晰小清新风格融入广告的原因;最后以OPPO Ulike2手机为例从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等方面来探寻“小清新广告”潜在弊端的解决之道从而预测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荧屏广告看不胜看。“万宝路”广告留给我的印象算是很深的。这虽然取决于它在荧屏上出现的频率——财大气粗么!但更为主要的,我以为还是在于它独特的构思:画面、音响、广告词浑然一体,构成了意象吻合协调的审美形象。我们见到的许多广告都是推销产品的广告,“万宝路”广告却没有产品,它重在树立企业形象。“万宝路”是一个集团公司,产品众多。但它最著名的还属万宝路烟。在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烟酒广告属严禁之列,于是,公司只能别出心裁,推出企业形象广告。  相似文献   

15.
如今,各种儿童电视广告铺天盖地。我国《广告审查标准》第三十七条对儿童广告有详细说明:“儿童广告,是指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广告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儿童使用的产品广告,如玩具、食品、文具等;另一类型指:有些产品不是儿童使用的。但广告中有儿童形象出现,并参加演示。  相似文献   

16.
广告的要害是信息的选择。我们先来看两则广告:一则是美国“万宝路”香烟广告,粗旷的西部牛仔策马扬鞭,男子汉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传播理念为,“万宝路”香烟体现了男子汉的气度;另一则是台湾的公益广告,画面上,香烟盒被挤压变形,盒内溢出沾稠的尼古丁,下面注着一行字:“大多数医生不吸烟”,它所表现的理念是:吸烟有害健康。同样是有关香烟的广告,因选择诉求点的不同,传播的理念也不一样。两则广告都不是完整地传播了香烟这种产品的全面信息,而是为了各自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诉求点。“万宝路”香烟的广告把香烟与男子汉气质联系在一起,体现一种独特的身份文化的特征。戒烟公益广告则利用了医生权威性,暗示吸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阿龙 《中国广播》2006,(10):65-66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一则推介眼镜产品,播出频率又很高的广告用语。在短短的十几秒中为达推广之目的,经过策划概括浓缩,一般的广告用语简洁中都透着夸张,对产品而言大有“一剑封喉”的意味。曾几何时,当媒体刚刚面向市场起步时,“广告”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耐不住寂寞,渴望成功,一心想告别靠薪水过日子的人纷纷去“拉”、去“搞”广告……总之,那时“广告”好像谁都可以干。但时过境迁,今天的广告已经成了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当,尤其它倡导创意与策划,讲究经营和运作,连一个小小的文案都要几易其稿,其来回交锋的复杂一点不亚于修改文章反复斟酌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翟少昂 《今传媒》2023,(5):110-113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怪诞”这一美学表现形式在短视频广告声音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发现短视频广告的声音设计一般通过戏仿、反讽和美丑对比等形式来呈现“怪诞”效果,其听觉审美体验表现为熟悉中的陌生感、现实中的超现实感和不协调的震惊感,提出短视频广告创作者可以利用“怪诞”这一美学手法,优化短视频广告声音设计的策略,提高短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鑫  肖诗荣  张均 《新闻前哨》2013,(10):63-64
植入式广告又称为“隐性广告”或“嵌入式广告”,是针对“显性广告”而言的。所谤隐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广告业也空前火爆。有些报纸、刊物大登特登专版、专页,仅在报眉上排上“企业形象”四个字,其整版内容则为企业经营决窍、产品质量上乘之类的介绍。明眼人一眼便看出这些所谓“专版”、“企业形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为收取费用的变相广告。 那么,何不在报眉上名正言顺地刊出“广告”二字呢?商品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为什么特别青睐专版、企业形象这样的称谓呢?明明是广告,却要以其他的称谓出现于新闻媒体上,无非是想借此而提高厂家、企业主或商品的身价和知名度。笔者多次见到药厂厂长、董事长这样的文章:“本产品驰名中外,疗效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