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什么是职业教育集团(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出现职业教育集团。巴西的职业学校连锁机构Objective/Unip成立于60年代中期,美国的阿波罗职业教育集团创始于1973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迅速。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最早起步于1993年。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正常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约有50多家。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模式选择到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启动——90年代中期高峰——-21世纪初滑坡的发展历程,正在迎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透过这段曲折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影响和当时高校的扩招是有一定关系的。政府把发展重点放在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超常规的。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市场的需求驱动力度;三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3.
解里轩 《上海教育》2008,(15):39-40
苏东剧变及其原因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乃至大起大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有70多年历史的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怎样看待这一挫折,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必须弄清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的教和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非常重要,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就大不相同。比如“剧变”的意思是“剧烈的变化”。如,形势发生剧变。“巨变”的意思是“巨大的变化”。如,这几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东欧剧变”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政局发生急剧的变化,政权相继更迭,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东欧巨变”则是指东欧国家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变化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择校是西方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题之一。在我国,择校现象存在已久,但作为问题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最初在小学、中学范围内的择校,发展到今天对于高等院校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以钱择校的情形,并且愈演愈烈。择校问题的凸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甚至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择校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者认为,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最终形成阶段;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及周边国家越来越强调教育在国家振兴战略中的决定性地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当时的越南仍深处剧烈动荡之中,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前苏联对越南高等教育影响减退的进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对越援助大幅度缩水之际。事实上,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迫使越南高等教育在自70年代末就不惜违背宪法,寻求另外的生存出路,例如采取高等教育收费政策、降低门槛大量招收自费生、开办民办学校,而这也得到了越共中央的默许。危机策略最终引导了传统教育思维的彻底转变,后者不仅加速了前苏联影响的减退,更重要的是为越南高等教育指明了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曹霞 《教书育人》2006,(10):27-2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主体教育的观念、思想,并在90年代初开始,北京、河南安阳、天津、湖北荆门、深圳、湖南长沙等地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改革研究。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合作学习,于18世纪初在英国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我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21世纪初。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杂志首先提出“新散文”的写作理念,其“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在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坛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一大批写作者开始自觉地构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同时,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文学写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辛平 《考试周刊》2010,(48):63-63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展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机遇思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要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并多次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深入理解和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06,(6):18-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央政府迅速启动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重新开始大规模发展.由于暌隔日久,人们对职业教育已十分陌生.  相似文献   

14.
文化管理不是今天才成为热门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界就已经提出了“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的判断,我国的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理论,但我们的学校并未像今天这样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田友谊 《教育导刊》2005,(10):52-54
早在20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了"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深情呼唤.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昭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解放儿童.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其最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中提出了解放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nl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的教与学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但近两年,人们发现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E—Learning出现了应用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引发了教育技术界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含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叶。回首这三十年的探索,对我们即将开始的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日两国大学改革的若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日两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大学改革分别成为这两个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而且改革所形成的新的大学体制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基础。将中日两国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大学改革作一比较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比较研究中着重分析与讨论中日两国这两次大学改革的相似点和相异点。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观念的创新引领着基础教育的改革,针对课堂教学的缺陷进行的改革也风起云涌。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冲破教育的政治化,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开始重视对“人”的发现,从培养学生土体性到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