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一些体会.一、激发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首先,要抓好由记叙到议论的过渡.初中学主比较习惯于记叙的表达方式.而对议论的表达方式比较陌生.根据这一特点.在初中一二年级的写作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为从记叙能力的训练过渡到议论能力的训练作准备.例如,让学生写故事梗概,将较长的记叙文缩写成短文,或者写点夹叙夹议的文章,或者写点寓理于事的短文.或者概括神话故事和成语故事的寓意等等.经常进行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抽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用以指导中学作文训练的一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严重阻碍着作文训练水平的提高。其中两个理论值得反思 ,即“记叙文的内容是否必须真实 ,不能虚构”和“训练顺序是否先记叙后议论”。记叙文既可以取材于真人真事 ,也可以取材于想象虚构的“假人假事” ;记叙文允许虚构 ,可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作文时“没有写的”的普遍苦恼。在表达的训练顺序上 ,不应该先叙述后议论 ,几种表达方法可同步交叉进行 ,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何忠朝 《高中生》2013,(2):10-11
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是说记叙文中就不需要议论。记叙、描写犹如“画龙”,议论则是“点睛”。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如果用得合适,往往能使记叙文更精彩。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中学作文训练的主要文体,而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行文中怎样处理好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是作文训练不可忽视的问题。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从记叙的内容中生发出来。有的学生作文时,记一个值得学习的人,还没有把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写明白,就议论起来,给这个人贴上一些诸如“刻苦钻研”、“助人为乐”等标签。这样的议论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力量的。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有一段议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段议论文之所以精采,正是在对母亲作了深入的回忆的基础上,在朴实而感人的记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记叙文中议论还应力求精辟,做到言简意赅。有的学生一议论起来就无休无止,概  相似文献   

5.
新编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共有课文240篇.虽然,《大纲》规定其中基本篇目110篇,但现代记叙文讲读就有50多篇.整套教材,记叙文所占比例之大,在三大文体中居首.同时,《大纲》规定各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中,初一“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初二、初三“继续培养记叙能力”,而记叙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又落实在讲读篇目上.再者,在近年中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比分不断增大,就89年中考语文试题看,“现代文阅读分析”25分,加上作文分,共占全卷的65%(百分制卷).可见,教好现代记叙文讲读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对议论文的教学,我们首先注意了记叙文、说明文教学与初三议论文教学的衔接.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一记叙文教学和初二说明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记叙表达方式、记叙文体的同时,认识议论表达方式和议论文体的逻辑结构,作为初三议论文学习的铺垫;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训练,这就为初三为重点的议论文教学作了铺垫.二是,作好初三议论文教学之始的自然过渡.如,我们选取了《芋老人传》一文论述部分与该文中记叙部分,作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并联系已学过的其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里,作者直抒胸臆的议论和抒情往往屡见不鲜,而目这些议论和抒情大多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学记叙文,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在分析研究记叙文的共同特点,进行记叙文的读写训练之中,认真教好其中的点睛之笔,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议论和抒情与记叙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记叙文的读写能力。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法,但常以议论、抒情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而且这种辅助的表达手段,在记叙文中运用十分灵活,它可以因文而异,先先后后融入文中,天衣无缝地构成文章的整体。它们在表达思想内容和组织文章上的作用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揭示事件蕴含的深刻意义,突出文章的  相似文献   

8.
记叙中的议论是记叙文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写好记叙文,尤其是写好复杂记叙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正确把握记叙文中"议论"的量和度,可以使记叙文增光添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使学生切实掌握这种表达方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四册记叙文的教学,按照大纲规定,是“继续培养记叙文能力”。具体要求是,在学习第三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记叙的基本知识,理解记叙的几种线索,掌握记叙的基本顺序,了解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册教材选编了十一篇记叙文,主要是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包括两篇新闻),组成三个单元。  相似文献   

10.
在记叙文中适当地运用抒情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但许多学生运用此法时往往不得要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看法,谨望同行指教. 一、结合课文反复比较,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以及它们的位置安排和作用. 1、什么是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在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要表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在俄罗斯联邦也是这样。但是俄罗斯的《小学俄语教学大纲》规定:“在记叙过程中应该逐步增加议论的成分(如回答问题‘为什么? ’)。”这就是说,仅仅培养小学生的记叙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培养他们的议论能力。这样规定十分必要。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七步议论法     
初中学生在通过一、二年级记叙文、说明文训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自己所记叙、说明的事物能开展议论,无疑是一次写作能力的跃进。但对习惯于记叙、说明的学生来讲,一下要学会议论的手法,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训练上首先要解决一个如何“起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能力的培养方盛明 我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增加记叙文、说明文以及与专业有关的实用文体教学的分量。按照4:2:2:2的比例。把记叙、说明、议论、应用四种文体文章集中组编,分文体集中教学和进行读、说、写训练。为配合教学,编写说话教学教材《口才学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重在“引路”,课内外结合,博览群书,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文知识,借鉴写作技巧,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以启发学生现代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田能力。为此,必须  相似文献   

14.
“初一写记叙文为主,初二重点写说明文,初三着重培养写议论文的能力”,这似乎已成定规,现行统编教材的读写要求也以此为序。但是这是否合平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序”,非得从初三才能开始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吗?我以为还值得探讨。我主张:从初一开始即增加议论文的读写训练,把培养学生议论能力这一任务,与培养记叙、说明能力放在一起,由初一贯穿到初三。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为四化培养人材的要求看,这是必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索记叙文中的议论语段。先要作两点交代:一,我们谈的“记叙文”,包括实用性的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消息、通讯、史传等,也包括审美性的叙事作品,如小说、游记、抒情散文等。二,我们谈的“记叙文中的议论”,是指超越记叙对象的,不属情节之中的议论。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刻划,大都是有逻辑推理过程的,免不了以议论形式出现,但这是情节之中的东西,仍属记叙之笔统帅,要说是议论,也是常态的议论与说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阿Q正传》中阿Q欺侮了小尼姑,他的逻辑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相似文献   

16.
记 叙 文 一、认练目标 1.知识点:①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手法的运用;②记事、写人两种基本类别;③人物性格刻画,环境描写衬托人物;④记叙要素的综合运用。 2.难点:①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②叙写两个或多人之间的关系。 3.能力训练点: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于记叙文中。  相似文献   

17.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是它并不排斥议论;相反,在记叙中穿插恰当的议论,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遵循“恰当”的前提之下,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符合下面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一)初中语文第一册共选有记叙文二十二篇,组成五个单元。其中二、四、六三个单元是重点单元,三、八两个单元是辅助单元。三个重点单元之后,各附有一篇知识短文,以明示“知识——能力”这样一个教学与训练的重点。这一册记叙文单元基础知识教学的序列是:“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其中“观察与记叙”则指示着这一册记叙文教学有一个“认识——思维”的训练重点。五个同类型的单元,作统一的整体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体  相似文献   

19.
叙议结合//水乳交融湖北/王能光由记叙到议论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个新台阶。它既是记叙文写作的深化,又为今后的复杂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因而对学生有一定的凭借,也有相当的难度。说其有凭借,是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记叙”...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赏析课文、课外朗读,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必须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阅读知识。阅读记叙文,要把握好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以及记叙的详略、分类、结构等。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三读三问”阅读法,目标明确、步骤简单而又有层次。另外,必须要组织学生进行足够量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