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期 ,教育论文越写越长 ,教育专著愈著愈厚。而随笔类文体则似乎被人们淡忘掉了。其实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随笔作为一种篇幅较小 ,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的散文体裁 ,因其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形式活泼等 ,深受读者喜爱。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 ,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本刊为此特辟教育随笔专栏 ,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2.
"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日常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缺失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缄默知识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以致被人们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与其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何走出教学的这一怪圈,使"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实践中教师要确实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借鉴知识社会学"知识人"假设,以教师、知识与研究三者关系为逻辑起点,构建教师"知识人"多维角色:知识的生产者、阐释者与转化者,并以此分析美国"教师研究"思想,即教师研究作为实践探究、作为教学识知方式、作为社会探究.研究发现,知识转型的历史力量是美国"教师研究"思想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应该成为知行合一的"知识人";"探究"最终应成为教师自身经验与教育目标、社会文化及价值有机融合的方式与过程,成为教师了解自我生命个体、实现专业认同及社会福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应该抓住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训练的知识来开展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知识间的关联更加清楚,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5.
知识应用类试题以现实生活、高新技术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联系起来,其特点是:①题设实际情境来自生活或生产中的物理问题;②试题展现的物理情境离不开课本知识,但又不局限在课本以内;③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浅谈英语教学准备过程中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语教学准备阶段解决好对知识内容、差别、以及容量的选择课题,将为英语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而坚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反思"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知识的引入为现代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构成了语文课程的基础。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刻板和缺乏生机,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更新和充实,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语文课程改革不是要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实现语文学校知识的除旧纳新,构建良好的学校语文知识体系,确保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的嬗变,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知识的探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并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相似文献   

9.
知识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追寻知识与人的意义:使人的生活趋于完美、充实.然而,由于受近代以来对知识的性质与地位看法的影响,学校的知识学习逐渐背离了其本真意义而变成了对分数、学历等知识代码的追逐,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被忽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知识的教育性"思想对于我们反思这种教育现状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点比较少,零星的分散于细胞癌变、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心法则、免疫、免疫缺陷病、基因工程、微生物类群等章节。由于其联系到生物的基本特征、免疫与治疗、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命科学前沿以及传染病等人类健康的热点问题,因此,以病毒为交叉点的学科内综合试题频繁出现在近年的各类高考试卷中。  相似文献   

11.
12.
遗传学中的隐性和显性放在知识当中,就有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笔者觉得语文当中,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相似文献   

13.
诊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教师发展的着力点.教师要着力于"两种知识"的储备,"两种转化"的实现,"两种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但知识是既有的,不等于创新。创新不仅是催生知识的不竭动力,而且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诊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教师发展的着力点.教师要着力于"两种知识"的储备,"两种转化"的实现,"两种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研究背景、核心理念、软件产品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CSILE/KnowledgeBuilding”项目进行了剖析,希望能为国内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袁方 《物理教师》2006,27(9):16-18
知识迁移理论的核心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观.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新旧知识的迁移,原有知识得到充实和巩固,新知识更易被学习者获得、保持和运用,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整个知识体系在纵向上不断深化,按层次组织;在横向上融会贯通,加强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高  相似文献   

19.
晓秋 《现代语文》2005,(12):44-44
古代诗文中的“三山”何所指?这里打个虚实之分。虚的“三山”指三神山,是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为仙人所居。此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被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妙之境。例如李贺《梦天》诗中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史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中,居于“三山”的仙人全用宏观看待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快如跑马,九州大陆宛如几个烟点,大海不过是一杯清水,神思妙想,使现代人也为之叹服。又如李清照写过一首《渔家傲·记梦》词,其中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  相似文献   

20.
李楠  方蕾 《文教资料》2008,(1):91-93
随着第八轮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地展开,问题也随之而来,确立何种知识观成了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深入地剖析了现行的知识观与潜藏在"概念重建"背后的后现代知识观,旨在阐明后现代知识观虽有很多值得新课改去借鉴的地方,但却不能照搬移植,因为后现代知识观的生长环境与我国国情相悖.希望本篇文章会给新课改以理论层面上的指导,从而使我国第八轮新课改走向成功,使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