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面貌全新的阶段.具有高度的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杂剧全面繁荣,冲击了正统诗、词、散文的地位。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文学学习的重点是关汉卿的杂剧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说“概说”部分概括介绍了元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一、元代社会的性质。二、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三、元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在元代,戏剧、散曲、小说得以长足发展,逐渐取代了诗词散文而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2.诗、词、散文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成就自不能比于唐宋,却保存了传统文学样式的种子,为明代的诗文起了一个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1]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的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元末明开始,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小说和戏剧就都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艺理论家对戏剧界定为 :戏剧文学兼及主客观性 ,因此剧作家的主观感情不能过度介入 ;戏剧文学为正在完成式时态 ,又要求剧作家对情节人物等不能过分操纵。而中国古代戏剧即南戏、杂剧、传奇的创作实践与这种理论相悖。本文指出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结构、情境、情节 ,人物的语言、行动均与西方所谓的戏剧的特质逆向反动 ,明显表现出违反戏剧性质的反戏剧倾向 ,但中国古代戏剧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实现了戏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长达540多年的时间里,山东杂剧和传奇剧作在典雅与通俗的语言风格上,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二者还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主导风格,即明清山东杂剧语言以通俗本色为主,传奇语言以典雅绮丽为主。不同的主导风格倾向根源于二者所汲取的文化基因有异,明清山东杂剧更多地接受了崇尚俚俗的平民文化滋养,而明清山东传奇主要是承续着以雅为美的贵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陈母教子》自从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重见天日时起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怀疑,对它是否为关汉卿之作的争议时常出现。该文就此争议从文献资料的可信性和剧作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上重新审视这部歧异颇多的杂剧,并对该剧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解读,同时横向比较它与关汉卿其他剧作风格之异同,试图辨别其是否为关汉卿的作品,兼谈一下《陈母教子》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低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包公戏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数量多,而且显示了元杂剧所凸显的平民精神。对之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神仙道化剧乃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蕴含的隐逸思想并非仅仅消极避世。它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表达了人的抗世情怀与人生超脱意识,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与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6.
考察《古今杂剧》、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旦本戏中正旦的喜剧性,认为正旦的科诨的难设置,促使戏剧家运用情节喜剧与性格喜剧来营造正旦的喜剧性,这两种喜剧手法能取得比科诨更长时、更浑融无间、更丰富的喜剧效果,显示出杂剧喜剧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近代戏曲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进步思想和科学方法,而且以迥异于往昔的崭新视角观照、阐释中国传统戏曲;既对中国古代戏曲学的论述、著录进行了肯綮评价与充分总结,又对近现代戏曲学的启动、构建给予了积极思考与主动尝试;还自觉将中国传统戏曲置于亲身感受过的世界戏剧文化氛围,为现当代戏曲批评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无与伦比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杂剧是元代篇幅最长的戏曲作品,它是1927年在日本内阁文库发现的。它的发现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它的整理和研究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