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一个综合化学实验,该实验以1,10-邻菲罗啉为配体,通过调控配体与氯化铜的反应比例,合成了两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邻菲罗啉铜配合物,并利用高分辨质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能力。实验内容涉及配合物合成、产物质谱表征、配合物性质测定等综合实验内容,旨在通过完整的科研过程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实验具有反应原料简单易得、合成方法简便、产率高、用时短、实验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为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钴氨配合物的合成实验改进为载体,展示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化学实验的互动。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改进,突出了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光谱化学序列等概念和晶体场理论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作用,在配合物组分测定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筛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测试技术跟踪实验过程并表征产物,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个含草酰胺桥基的配体的合成方法及利用该配体合成出单核配合物单晶的实验方法与表征手段,是一个综合化学新实验。实验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知识要点多,学科覆盖面宽,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还可作为开放实验。  相似文献   

4.
依据科研成果设计了复合光催化材料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综合化学实验。采用简单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NH2-MIL-53(Fe)/GO复合光催化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 (Rh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复合光催化材料对RhB的降解率达到91.2%,循环使用5次后,RhB的降解率为78.3%,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该实验利用可见光光催化降解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有效扩展了光催化材料的光响应范围。同时,实验内容涉及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全面融合,满足了综合化学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索了由生物无机化学中较为成熟的科研实验"羧酸氧钒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设计转化成研究型综合化学实验。采用芳香羧酸配体与简单的钒原料化合物反应,通过探索与优化实验过程中各步骤的最佳反应条件、处理方法以及适当的实验时间,以达到现象稳定、重复性好的教学实验要求。同时对制备的目标产物羧酸氧钒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手段进行表征工作。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配合物制备基本原理,掌握旋转蒸发仪、微波炉、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仪器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6):150-151
本文设计了一个开放式化学实验:利用尿素和葡萄糖为原料,表面活性剂P123为造孔剂,通过两步热处理法制得多孔氮掺杂石墨烯,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组成和结构的表征,同时利用电化学表征技术对材料的储能性质进行研究。本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碳材料的常规合成方法、掌握化学产物的常用表征手段和电化学储能性质的研究方法等。本实验结合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并综合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中合成了2-甲醛吡啶氨基硫脲与ZnCl2形成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化学表征。抑菌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对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葛根素为配体,用液相法合成了Cu(Ⅱ)配合物。通过电导率测定实验确定了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并对配合物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表征,同时选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体系为实验体系,考察葛根素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为1:1,葛根素依靠酚羟基氧及羰基氧与Cu(Ⅱ)作用形成了配合物,葛根素及其配合物对O2^-·都有很好的清除作用,但由于配合物中酚羟基及羰基数量的减少,清除作用相对稍差。  相似文献   

9.
通过液相沉积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TiO2/SiO2复合薄膜,利用UV-Vis、XRD和SEM等表征手段对薄膜的透明性、物相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在紫外光照下,通过薄膜对罗丹明B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评价了沉积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制备的液相沉积膜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该实验通过前驱体法制备了一个七核铁配合物(Fe7),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磁性表征.实验结果表明,Fe7内Fe3+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且Fe7有弱的交流磁化率虚部信号.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化学"课程中的重难点,掌握配合物的合成与单晶培养方法,了解相关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并...  相似文献   

11.
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配合物的不同分类,从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使该实验既具有较高的产率而又有简洁而有效的分离、提纯手段以及反应物、溶剂和反应条件选择等方面综述了各类配合物基本合成方法及基本要求,同时总结出了配合物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济的环戊二烯钠法合成了二茂铁,利用熔点测定和红外光谱技术对目标物进行了初步表征。探讨了合成路线的选择、试剂前处理以及目标物的提纯等关键问题,并将目标物制备成碳糊电极,通过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考察了该目标物电化学性能,发现电极中掺入二茂铁后既可以增强电极的导电能力,又能够促进电子转移。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茂型金属配合物的结构有关:分子中的18电子结构不仅有利于分子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而且由于电荷在整个分子中进行了重新分配,更加有利于电子的转移,因而该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导电能力和较高的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伊利石/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以及产物结构的表征,设计了一个综合研究性实验。该实验考察了反应体系的温度、时间及纳米TiO_2负载量对降解亚甲基蓝溶液(MB)效果的影响。运用了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衍射(XRF)、扫描电镜(SEM)对原料及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光催化反应仪评估了其光催化降解的性能。实践证明,该综合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配合化学专业3年级学生的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本工作开发凝胶成像系统的应用,设计了一个化学综合实验,实验内容来源于当前生物无机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化学核酸酶的研究。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学习金属配合物Cu(OP)2Cl2的合成、表征及其剪切DNA活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亮氨酸水杨酸席夫碱及其与锰(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磁化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配合物的抗菌活性优于配体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徐远国  谢萌  许晖 《考试周刊》2015,(46):129-130
本实验设计将科研实验转变为综合化学教学实验。(1)采用煅烧法制备g-C3N4光催化剂;(2)通过红外(FT)光谱、X-射线衍射(XRD)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光谱、元素分析(EA)等测试手段对g-C3N4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和确定;(3)以亚甲基蓝染料为目标污染物、氙灯为模拟太阳光的光源,考察催化剂g-C3N4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活性。通过本实验,学生学习光催化的基本知识、煅烧法制备催化剂、材料的常用表征手段,以及光催化材料降解污染物能力的考察方法。实验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三乙二胺合钴(Ⅲ)配离子,是第一个制备和分离出的金属配合物,因其配体乙二胺的螯合作用而引起的不对称取向,使其成为具有手性的金属配合物.本实验涉及到手性物质的制备拆分及表征,融合了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简便易行,教学效果好,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化学综合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以吡咯、4-氯苯甲醛和醋酸锌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取代四苯基卟啉锌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喷雾质谱等手段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丙烯腈(PAN)纤维为载体的含四苯基卟啉锌的配合物复合薄膜材料,研究了其荧光性能。该实验项目涵盖大环化合物的合成、柱色谱分离技术、静电纺丝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等诸多知识点,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用于"现代化学化工实验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使用硝酸双氧铀和硝酸铜为金属源,对苯二甲酸为主配体,5-硝基-1,10-邻菲罗啉为辅助配体,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出一例异金属铜-铀酰有机框架配合物[Cu(phen-NO2)(UO2)(BDC)1.5(H2O)2·H2O]n.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通过对苯二甲酸配体桥联和丰富的C-H…O氢键作用形成准三维网状结构.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表明,此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是潜在的光电材料.此配合物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率为70.2%,表明其有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三维银的超分子配合物[Ag(L)(1,3-HBDC)]n(1)(L=1,4-双(苯并咪唑基)丁烷,1,3-H_2BDC=1,3-苯二甲酸)。用物理化学、光谱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合成和表征。配合物1为一维链结构,并进一步由1,3-HBDC未配位的羧基和Ag(Ⅰ)中心的Ag…O键作用扩展成3D超分子骨架材料。该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表现出了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