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职业教育,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抢抓机遇,践行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开展专升本"3+2"职教师资班试点,探索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本文阐述了"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也分析了落实"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外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以及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职教界也在深入地研究、实施和推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进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双元制"模式以来,由于学生的技术培训始终未脱离学校主体,导致教育质量不高,成为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建设实际出发,基于"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方式解决国内"双元制"模式实践难题的途径,并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合理的教学配备等受到许多国家的借鉴,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主要内容,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以及师资力量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以期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喜闻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纪念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30周年,倍感振奋。三十载风风雨雨,我国借鉴以校企合作为典型特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尽管国务  相似文献   

6.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鉴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职能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2012,(18):6
编按:马树超、姜大源、周志刚、吴雪萍、郭扬、马成荣……这些在现今中国职教界灿如群星的名字,借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年会学术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于常州召开的契机,闪耀在第二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上,为苏派及至中国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带来了阵阵清风。本次论坛的讨论围绕"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展开。自国家将"体系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当下10年发展的重要目标写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这个话  相似文献   

8.
<正>陈恒水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建于2012年,设在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内。工作室始终坚持"围绕名师、凝炼主题、打造团队、开展教研、开发资源、提炼成果、形成特色、搭建平台、问题中心、全程参与、引领示范"的建设思路,以"师徒制"理论为指导,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教育科研与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6月11日,由《职教通讯》《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和《职业教育》主办的第八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暨首届"苏派·浙派"职业教育对话会在江苏理工学院举行。江苏理工学院校长朱林生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国家督学、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曹连观等领导、专家出席活动,苏浙两省职业教育名校长和职业院校教科研人员120余人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不断出现,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工作室制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作室制育人理念与模式的分析,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以音乐工作室为平台的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我国职教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教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企校联合的办学方针及师资特色等方面探讨了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的职教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些思路探索.  相似文献   

12.
职教名师工作室是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共同体,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教学交流及教育研究的平台。但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重申报、轻建设、重结果、轻过程,这些情况导致专业活动的缺失,削弱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消减了名师工作室的育人价值,制约了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教师团队建设质量的提高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专业活动的开展,营造开展高质量专业活动的客观条件,以专业活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名师工作室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在政企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下,依托校园和产业园,构建融教学、生产、研发、生活为一体的“双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设计工作室”与“校外创业工作室”两条腿走路。“双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6月,由《职教通讯》《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4家期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在常州举行,主题为"适合·选择: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追求"。这个主题并非信手拈来。"适合"源于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提出的"适合的教育"理念,而"选择"来自从2012年开始,浙江秉持"选择性教育"思想,开展的一场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涉及课程设计、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管理、学  相似文献   

15.
职教师资培养关系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教师+技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其基本框架包括以"学校+企业"模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标准+任务"模式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项目+任务"模式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产学研"模式为核心的科研体系,强调师能与技能培养并重,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牛杰 《职教通讯》2017,(8):31-32
现代精英教育既包括尖端科研人员,也包括社会各领域的高层次应用、管理和服务型人才。随着现代职教理论的深入,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在高职院校开展分层式技能精英教育成为了可能。提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三层递进式",即"兴趣小组—工作室—项目团队"三个层次的高职工科技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各阶段学生、教师、企业的角色定位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比较了“3+2”职教师资和普通师范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同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指出了“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从专业教育、教学技能、技能考证以及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了“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拓展,适应了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教师供给的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我省启动试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4月19日,甘肃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座谈会召开,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式启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逐步搭建起中职生深造的"绿色通道"。从2013年起,我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即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到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学习2年,再进企业顶岗实习1年,获得高职学历。职教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核、考试,再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相似文献   

19.
德国职业教育独具特色,其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来进行实施的,建立了以生产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中德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分析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职教体系、师资培养、管理体制以及评价方式,并对近年来在我校汽车专业的运用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徐倩 《时代教育》2015,(5):51+53
在我国,创建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一流的高职高专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工作平台,以项目任务为依托,在导师的指导和行业专家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观察、研讨、反思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