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2.
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相似文献   

3.
龙兴寺研究     
龙兴寺,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亦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通过对龙兴寺兴建之由、历史演变之梳理,可以勾勒出龙兴寺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御制《龙兴寺碑》、御制《大龙兴寺律僧法》以及与龙兴寺相关的各种建筑,都是对佛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弘扬。在新时期,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处理好与俗世的关系,这是龙兴寺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的舍利瘗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瘗埋的个案分析北宋独具特色的舍利崇奉宗教仪式,可以认为,中国的舍利崇奉,经历隋唐时期的定型化之后,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新趋势,彰显了宋人在舍利信仰上宽容、通达、不拘一格的佛教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5.
山东大学李森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在他获得学位后历经7年的充实修改,终于付梓了。这是造像发现16年来关于龙兴寺历史和佛像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学术界对此课题所作的最详尽论述,必将对推进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州龙兴寺发现佛教造像窖藏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至明初废弃。青州市博物馆对龙兴寺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遗址北端发现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了北魏至北宋石、玉、陶、铁、木及泥塑等类佛教造像200余尊,其形象优美,雕刻精湛,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结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及绍兴旅游资源特点,阐述绍兴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对绍兴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绍兴发展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对策:重塑文化旅游形象,大力宣传文化名城;实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经营战略;打造现代旅游资源作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凤凰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对接世界旅游新潮流,为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创新的空间,本文从凤凰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和重点、文化旅游开发原则、文化旅游开发定位和凤凰整体文化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凤凰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对凤凰文化旅游的再发展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钦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应以四大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加快提升钦州发展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体验经济的风靡和旅游者对文化旅游高质量的追求,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中最具增长性和创新性的新业态。文化创意旅游利用创意建构起对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场景,有效地避免了以物质型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同质化,以及城市和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依赖的问题。进入新时代,需要考量文化创意旅游的多重价值,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的实践转换,回应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的时代性问题,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显著,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开封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进程中,做大做精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至关重要。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科学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做精、做强文化旅游项目;培育龙头,做精、做亮文化旅游品牌;突出特色,做活、做靓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做全、做特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注重创意,做优、做奇城市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且独具特色,在区位和交通方面优势明显,综合开发条件优越,为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研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并结合辽宁省文化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具体对辽宁省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作以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力争为辽宁文化旅游的发展开启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4个空间层次。整体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文化各个要素的集合体或文化要素取舍整合的结果。旅游文化分区是宏观视角下某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富集区。旅游文化片区是微观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空间。旅游文化吸引物是零散分布于城市的旅游文化要素。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4个层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吴璇欧 《家教世界》2012,(12):86-87
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而日益成为当今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张家口地处京晋冀蒙四省交汇处,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文章意在对张家口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从旅游人才教育几个方面对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渝东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区域内与土家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以土家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单介绍,分析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渝东南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旅游发展分析基础上,分析新媒体对文化旅游发展影响、新媒体下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提出新媒体下文化旅游的动漫开发方向,认为文化旅游动漫开发模式创新、文化旅游动漫产品开发创新、文化旅游动漫营销模式创新是新媒体下文化旅游动漫开发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17.
泉州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泉州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区位条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是适应世界旅游发展潮流、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必然要求。在发展文化旅游中要深挖文化内涵、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参与性、做好从业人员教育、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促进泉州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游客体验和博物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关系探讨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意在博物馆旅游发展中的融入。以调查南通博物馆群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状况为基础,提出了体验式博物馆文化创意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尝试找到一条适于南通博物馆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发展既是一个实证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文化提升的问题、文明进步的问题.重新审视和确认文化的发展价值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对旅游文化发展为了谁,谁获得了发展,获得了怎样的发展的价值追问,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问题所在;从桂林城市基本条件到桂林旅游文化发展策略,再到桂林城市生活的本质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桂林旅游文化发展之力量所系;以精神铸城,以人文兴,以生态立城乃桂林旅游文化软实力提升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20.
公共艺术是指可以依托任何媒介进行创作,放置于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融入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能够丰富文化旅游元素,提升文化旅游项目独特性和质量,体现了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模式的创新。以盘锦市为例,探讨将公共艺术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创新过程、创作产品和效果评价。"盘锦模式"为公共艺术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指导,同时提供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