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明栋在《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一文中使用了一种“修正式”的文化普遍观的研究范式。这是一种诠释型的研究范式,将以往的各种研究范式作为不同的前理解,在视域融合中,进入一个发展的解释历程。此外,文章借用了西方摹仿论的能指名称,将概念的所指延异后进行抽象转化,将其所指内涵充分地简化,使其能被各文化现象所验证,界定出具有文化普遍意义的顾明栋式“摹仿论”,显杀了一种探寻跨文化比较诗学的“世界语”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3.
“声情”是汉语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理论范畴,在汉语古典诗学的理论体系中,“声情”堪与另一重要基本范畴“意象”相提并论。“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现代性,它是我们分析汉语白话新诗及其理论不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国际性,它是我们分析、综融、整合西方现代诗学形式理论与意义理论的重要基点。“声情”论是汉语古代诗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是汉语诗学思想现代生成的又一重要原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话理论、对话诗学的基础是对话哲学,或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西方,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为开端的,至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阐释学,特别是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则走向了巅峰。但对话理论在实际的学术世界又是以多维化的面相存在的,如解释学、接受学、阅读学、主体间性、生态论、阴阳交感思想等等,当然还有专门的对话学理论。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新的整合、建构。另外,若从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或交流模式来看,中国哲学、诗学中也早就存在相关的对话论了。因此,也有必要建构一种跨文化的、贯通中西的对话理论。至于把这种新的对话理论模式转换成一种对话诗学,就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是对巴赫金对话诗学的自觉的兼融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审美命题是表达诗学范畴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论命题。本文运用理论与作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涉及审美发生学、作品构成论和接受美学的六大审美命题,对于深入把握中国诗学审美理论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诗学应包括日本原初诗学理念,又涵括融汇中国古代诗学、近现代西方诗学的丰富内含。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对日本诗学特质的研究,如一些关键术语的理解(如“物哀”)是深入把握日本化(学)本质的重要方面。这一领域有广阔的空间,它对中国诗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诗学”一词,源于亚里斯多德《诗学》,本是以古希腊戏剧艺术为对象,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戏剧尤其是悲剧创作技术的一部理论著述,后来在西方引申为探讨所有文学艺术之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理论,相当于今日高校通行的“文艺学”。1980年代以后,“诗学”之名始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引入汉语知识界,有了“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之名。故此,“中国现代诗学”的命名,包含着如下知识学假定:亚氏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以古希腊戏剧为经验对象而获得的结论,具有超越具体的艺术门类和思想范式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10.
皎然与道家文化有甚深因缘,这一方面表现在他曾经信奉过道教,学习过长生驻颜之术;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作品大量吸收和化用老庄术语和思想.这种因缘对皎然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然观、“言外之重旨”说、“意静神王”论,以及“逸”格理论均受到道家文化的沾溉.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学对象、体系与范式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就研究对象而言有“现象论”、“关系论”、“问题论”、“规律论”;就学科体系而言有“逻辑起点论”、“问题系统论”、“范畴水平论”;就研究范式而言有“问题研究范式”、“基本研究范式”、“工作过程研究范式”和“技术学研究范式”。这些理论各有优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基于对上述观点的理性批判,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存在”,应建立基于“范畴”的学科体系,构建“要素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唐诗学的研究中,对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研究成就突出。从生平事迹考订,到作品整理校注和思想艺术成就探讨,已取得许多重大的甚至是带有总结性的成果,并在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学观念的进步,也标志着人们对李商隐诗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但是,李商隐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研究进程充满了曲折。大体上说,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夕,是继承乾嘉以来笺注考证之学并加以发展总结的阶段;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是在现代域外新思潮和新化运动的影响下,呈现出新变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未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曲折以后掀起李商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总结与创新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诗坛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形成研究诗体、诗法、诗格的文艺思潮,技术性的阐释在这段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东阳的诗学理论难以脱离时代风气的影响,其“格调一论看似是对侈言“诗法”的反拨,其实是对诗歌创作中声调使用的技术性阐释,是改头换面的诗法。  相似文献   

16.
晚近以来的中西方学界普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理论危机,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上共同推动“后理论时代”的理论反思与范式转型,“后理论”叙事学的本体阐释及文化立场受到显著关注。以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叙事诗学为中心,本文重新梳理“理论之后”的叙事理论研究及其话语体系,在文学本体层面上总结叙事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在文化本位层面上反思其作为叙事阐释的理论经验及其叙事话语,并在基础上探讨由叙事批评向文化分析的理论转向与范式转型,为当代叙事学研究重建方法论体系提供一种文化分析的新型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学科体系范式、经验实效范式、化价值范式的三次转换,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转换过程反映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轨迹。未来高教管理学研究范式将走向个性范式,关注人在高教管理中中的个性解放,为实现个性化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康晓芸 《教书育人》2010,(6):106-107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女性主义诗学方面的文章,她将诗化小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融入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用诗意的方式重新观察世界,探索世事人生,表现出对人性的普遍关怀和对生命本质的终结追求。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中,既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传女性独特的价值,又号召女性成为自己,表现出开放的特质,而从不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无论在整个女权运动还是女性主义诗学的发展史上,伍尔夫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文章从清理《诗辨》中的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初步揭示了《诗辨》中的诗歌创作体论、诗歌文本构成论、诗歌风格论、诗歌本体论四个方面的有机理论构架,并指出“诗道”是严羽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兴趣”、“妙悟”均是“诗道”概念的理论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