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经济新闻的分量越来越重,这是好现象;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怎样使经济报道富有社会效益。有位乡领导干部对我说:“我对新闻记者,只好敬而远之,得罪不得,也热情不得。”原来,他把自己的“家底”端了出来,记者写报道给“照本实发”了。结果给这个乡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被动,该乡还因此挨了上级的批评。江苏省一些经济发达的县、乡,与全国许多省、县有协作关系,有家报纸把这些协作的单位、内容、方式等等源源本本地给公之于报端。结果,双方领导都很恼火,最终导致了协作关系的中断,损失不轻。再有种情况是:宣传经济成果,不注意有所选择,不讲究恰如其分;传播信息不分内外,以为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无条件的以“先捅为快”,结果失了密。象这类大大小小的纰漏,报纸上已经出了不少了。由此我想到,新时期的经济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就国内来说,各方面既有协  相似文献   

2.
1990年秋,我到汝阳县小店乡采访.当时,正值秋季计划生育活动到来之际,乡干部都下去了。乡长说,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全县第一,要我给他们写一篇稿“光采光采”。我是搞经济报道的,素与计划生育报道无缘。虽然答应了,从哪个方面写心里还没有谱。我开始收集材料。从近年来这个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3.
要有勇气     
以前,写稿总感没啥写。县广播站编辑给我出主意说:“多往乡政府跑跑”。“乡政府!”对于一个庄稼人来说是多么陌生。去年初秋,为写一篇赞颂乡棉办为棉农办实事的报道,我怯生生地闯进了乡政府大门。棉花办公室两位同志正在忙。我说  相似文献   

4.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报道中由于滥用形容词以至造成失实的情况,时有所见。如《重庆广播电视报》刊登的巴县长生桥镇风貌的报道,说该镇工厂“星罗棋布”。我们长生桥镇的人,读后大为吃惊。虽说这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但乡以上的工厂才十三家,说“星罗棋布”,夸大其词。我也爱写新闻稿,曾就巴县长生区工商所整顿长生桥镇摊区的情况,写稿给《四川市场  相似文献   

6.
卖点与污点     
某报载,“某乡举行万人签名活动,正式拉开了某活动的序幕”。没想到,给乡里涂脂抹粉的报道,却让许多群众议论纷纷。原来,该乡男女老少凑在一起也不早间万人,当日去签名的人数实际不足一千。不少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报道中由于滥用形容词以至造成失实的情况,时有所见。如《重庆广播电视报》刊登的巴县长生桥镇风貌的报道,说该镇工厂“星罗棋布”。我们长生桥镇的人,读后大为吃惊。虽说这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但乡以上的工厂才十三家,说“星罗棋布”,夸大其词。我也爱写新闻稿,曾就巴县长生区工商所整顿长生桥镇摊区的情况,写稿给《四川市场管理》。该报将“经整顿后的摊区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一句中的“有所好转”,改为“井然有条”。这一改,报道就有些不真实了。  相似文献   

8.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9.
龙文彬 《新闻窗》2005,(6):26-27
去年盛夏的一天,贵州电视台青年记者韩雪莉、姜卫东打电话给我,说台里正在组织策划制作我省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电视专题片,想约我谈谈当年采访惠水县摆榜乡贫困情况的报道,并且说那篇报道拉开了我省“新世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序幕。”听他们这样一说,让我实在是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10.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1.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09,(15):63-64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源 我作为新闻单位的“外人”,时常发现媒体对非本地的负面事件报道很有兴趣,也发现媒体有些时候是敢于刊发批评性稿件的,但是,前提是针对非本地的政府或者官员。媒体为什么不可以对当地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这个困惑一直积压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新闻报道中创一奇迹:不见被访问者而竟写出了“专访”。诀窍是:把别人采写见报的报道照抄一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我写的”专访。不花费很多时间,不用跑腿,也勿需动脑子。“妙哉”,“妙哉”! 登载在本年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上的《黄河问题大意不得——访地质水文专家王涌泉》,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文郁就是这样的“作者”。可惜,文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买账,严肃地提出了意见。王涌泉同志郑重声明:“我不认识张文郁,张根本没采访过我”。一查资料明白了,原来张的文章是1985年12月30日《世界经济导报》一篇访问记的翻版。那篇题名《明年起黄河的治理大意不得》的文章,是该报记者阮江宁采访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媒介报道与司法独立审判产生冲突的案例日渐增多。2006年9月12日,在法院系统的宣传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向外界宣布若干“禁令”,以此为法院新闻发布定下基调。这些规定包括:法官未经批准不得接受采访,媒介不得超越司法程序进行预测性报道,重大案件新闻发布由最高法统一口径等。对自身法院系统,最高法提出五项内容“一律不得发布”①,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对媒介涉案报道做出限制性规定:媒介对案件的报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去年年初,我乡封建迷信盛行,各村争相盖庙。有的村还成立了盖庙领导小组,有部分党员、干部也很“热心”,带头组织施工。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村缺乏资金,就向各户摊派,没有钱的也应交小麦。群众对此事很有意见。于是,我便给县广播站写了一篇《请刹住盖庙风》的广播稿,后来,广播站将此稿转给乡党委处理。不知是我捅了本乡的“漏子”,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乡领导对我很不满意。我是乡团委书记,连以往列席党委会的资格也被取消了。编辑同志,我现在很苦恼。难道向上反映问题就错了吗?有人还对我说,“搞通讯  相似文献   

15.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7.
我对宝马彩票案的采访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枫 《新闻与写作》2004,(11):37-39
6月24日,刘亮及家人给我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赠陕西日报黑枫 报道西安宝马彩票案第一人”。当事人刘亮的褒奖,不仅令我欣慰,也唤起了我对报道此次案件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晴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几年前开始给报纸、电台投稿,往往稿子寄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些看笑话的人挖苦我:“没那本事,别逞那能”。但我并不气馁,仍坚持每星期写一二篇稿子。有辛劳就有收获。从去年五月到十一月,我陆续在报刊上发稿十一篇,其中六篇发在省级报刊上,从而填补了我们乡新闻报道工作的空白。我也被乡里聘为乡通讯组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爱看经济报道的人多了起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得怎么样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东南亚为何会发生金融动荡?对我国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这些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事实的报道──经济报道──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要让大多数外行人对他们不太熟悉的经济报道感兴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搞好经济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报道写“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就是一位把经济报道写“活”了的记者。詹国枢极力倡导新闻的“第二种翻译”,他曾说过:“我写经济报道,力求做到八个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我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