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逐渐加快,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的代步工具,汽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石油的燃烧,可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不足,而且在多年的使用中已经逐渐的减少,并且没有在我国国土范围内发现新的油田,导致我国石油资源紧张,而且石油的燃烧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电动汽车成为了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主要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科技"二字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科技的作用并不是如过眼云烟一般,而是一直都在春天中蓬勃发展,迸发出无限生机。在新能源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领域里,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胡明辉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科学春天,多年来,他长期致力于车辆动力传动及控制、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均已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汽车成了人们代步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汽车的耗油量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汽车耗油量高不仅是车主的负担,而且它还影响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环境保护。要想降低汽车的耗油量,就要从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入手研究,本文就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和仿真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了汽车传动系统,发动机的设计参数以及其仿真设计等内容,对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定的建议方法。  相似文献   

4.
蓄电池的问题一直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所以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发展的过渡期,来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而混合动力汽车研究的核心就是能量控制策略问题。文章首先对于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系统及不同工况下的驱动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研究中常用的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和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了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以后研究方向是基于优化算法的对控制策略的多目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凭借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的重要地位,将在未来电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获得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的应用和机油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器对电网的影响不容小视,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动汽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双向充电器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纵横》2011,(9):38-42
节能、环保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更加剧了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电动汽车由于其节能和低污染等优点,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被认为是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等。为促进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推动全省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管理》2013,(2):26-31
电动汽车产业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日本是现今电动汽车产业化最为成功的国家,对日本汽车企业的电动汽车专利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作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他山之石。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丰田、本田两家企业的专利领域集中在混合动力汽车,日产专利分布均匀,三家企业都十分重视微处理系统、燃料电池等专利的产出。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家对汽车排放法规与油耗限值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内燃机在汽车上无法同时满足排放与油耗法规的要求。采用混合动力方案的电动车有效降低了纯电动汽车能耗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问题,让电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过度充放电,延长蓄电池的寿命,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因此成为当前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过渡阶段大力发展的方向。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串联式结构、并联式结构、混联式结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电池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动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进行计量分析,将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显示,全球电动汽车专利技术高产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热点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牵引、混合驱动汽车、牵引用蓄电池、混合电能、混合动力汽车、引电机转速控制等技术领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面对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实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其中,汽车领域的建设就是一项最明显的例子。为了很好地降低能源使用量并且保护环境,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出电动汽车供人们使用,本研究主要针对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不同点以及相同点进行比较探究,以便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电动汽车的生产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只有这样,电动汽车才能够更容易地被人们接受,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汽车电池技术没有获得突破之前,对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进行合理选择与匹配,以实现纯电动整车性能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电机、传动比、电池进行了匹配和选型,并利用AVL-Cruise进行建模和仿真研究,并通过样车试验,验证了匹配方案的合理性,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相对汽车的其他性能来说,汽车NVH性能比较综合复杂。因此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对汽车NVH特性研究看得重中之重。由于汽车半轴是传动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汽车半轴结构型式及设计选型对整车NVH有着直接的影响,为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分析汽车驱动轴布置的相关设计,重新对汽车半轴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合理的驱动轴布置,使汽车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汽车传动系统效率,提高整车NVH性能,为汽车传动系统提供稳定而高效的动力输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蓄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当前的发展现状.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法.本文最后总结了三种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成就。尤其,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异常迅猛,普遍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和青睐。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非常美好,越来越得到业内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任何行业都有利与弊,关于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自身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业内工作者或者专家进行积极创新,不断完善电动汽车各种不足。为此,我们从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这个方向出发,对其,展开详细、深入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核心一动力电池则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汽车动力、能源系统转型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使得电池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给力锂电池电池材料是锂离干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占据着锂离子电池成本约30%的正极材料销售趋势,能很人程度的反应钾离了电池产业的发展现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反映当前主流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发展水平和存在的发展瓶颈,为今后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公共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多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不仅减少了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需求,而且新能源汽车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汽车尾气,而且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整体的质量也更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不断减少。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整个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既是一项机遇,又是一项挑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和维修策略进行分析,确保汽车维修行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和对低碳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倡,我国的汽车能源用电代油是必然趋势.论述我国纯电动汽车行业的优点、发展现状及为保证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从能源的交通发展趋势看,电动化、低碳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电动化是动力革命。电动化是动力革命,但不是能源源头革命。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都属于电动化。动力革命目前正在推进,而且技术逐步趋于成熟。比如,近10年内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80%  相似文献   

20.
内燃机汽车已经占据了交通运输领域长达一个世纪,其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技术的出现给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动汽车的销量依然远远不及内燃机汽车,本文依据目前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电力、电池、温度和环境四个方面对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