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把握者和应用者。对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课题。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对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快速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从我校及其全国各高校近些年大力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既是进行创新教育,又是快速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校重视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汉敏 《湖北教育》2004,(24):54-5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  相似文献   

5.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设计大赛对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创新人才和提高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心理和品格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类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本文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并介绍了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为个性化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入学、深造和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高校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兰莉 《教书育人》2001,(22):27-28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人格。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实验孕育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因素。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就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一探析。一、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专业课教学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业课教学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是视野开阔、基础宽厚的通才,市场经济需要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需要人才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去实现和完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后续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专业课与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专业课教学必须加强实  相似文献   

11.
邹利英 《考试周刊》2013,(7):133-134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上。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显得至关重要。在物理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则是落实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这应该是一个标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来实现的,因此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围绕着人才的培养而展开,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作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3.
谷文辉 《中学文科》2009,(18):35-35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活动,创造性是它的一个基本属性。实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使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地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来自社会的呼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机电工程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本文探讨了机电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以全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和长效机制的构建,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课内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全程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层次、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层次三个层次,分析了全程能力培养的内涵,介绍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其他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长期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学院在强调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结合精密测量科研成果,提出了基于精密测量科研成果的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初步实施。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使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医科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医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医科高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科研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对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创造新颖的、独创性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内容,具备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面临着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与灵魂。本文认为我们应借鉴美国、英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法 ,并从营造高等院校创新环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 ,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和实践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教学与学工的融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的融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