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学院,这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老牌学院,学院始终秉持"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然而基廷老师的到来,竟然一举打破了学院的刻板教风。基廷用他那反常规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他带领学生在校史陈列室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他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宣读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面,用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基廷的影响下,几位志  相似文献   

2.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3.
首次看《死亡诗社》,你就会被它深深震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们的船长基廷老师.在《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是与众不同的,在第一堂课,他没有让学生们对着书本念那些冰冷麻木的字眼,而是引导着他们去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在基廷的鼓舞下,学生们开始读诗,也透过诗人自然的感情流露,明白了诗歌的真谛——即回归童真,以童心来感知世界.为此,他们从学校严肃刻板的生活中突围,重新成立基廷曾参与的诗歌朗诵小组——死亡诗社,在朗诵中探讨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4.
《死亡诗社》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美国电影,主人公基廷老师用他的行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基廷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把握生命、追求自我,反对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死亡诗社》是一部反思传统教育的影片,影片中基廷老师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与该校单调刻板的授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我国,多数学生谈数学色变,成绩单上出现"赤字"的也常是数学科.究其原因,除了数学是抽象严谨的科目之外,也与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关.影片《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学方法反映出他的教学激情、幽默,他对学  相似文献   

6.
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弱势学生托德的成长过程,洞悉基廷先生对弱势学生的成功教学及人生影响,借此思考我国教师对待弱势学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弱势学生托德的成长过程,洞悉基廷先生对弱势学生的成功教学及人生影响,借此思考我国教师对待弱势学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洪斌 《广东教育》2007,(1):14-15
美国导演彼得·威尔的电影《死亡诗社》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故事,一名新任英语教师基廷借用文学作品的力量,引导学生挑战传统、自由思考.学生陶德是一名转校生.本来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的他,在基廷的影响下,渐渐从自我封闭的空间里走出来,在众人面前尝试表现自己,慢慢融入了集体.最后,当基廷遭到了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的无理打击与责难时.陶德第一个站了出来,表明了支持基廷的立场,同时也完成了思想由依赖走向独立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正王木春(以下简称"王"):昨晚我重看了影片《死亡诗社》,主人公基廷老师的命运再次让我感慨万千,感觉在当下社会,当教师难,当个性教师更难。谢云(以下简称"谢"):这电影我也看过,也很感慨。基廷首先是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震撼和征服了我,当然,他最后的命运也非常让人感叹。尽管它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教育,但在今天的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在这所以严肃、刻板著称的贵族学校里,这样的老师无疑是惟一的一个例外,这样的举动也无异于是离经叛道。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他们像士兵一样,一直被种种死气沉沉的纪律、规则,种种一致性驯养着;他们像同一个模型做出来的,几乎忘记了自我。他们听见站在高高的课桌上的基廷老师大声说着话,有点像是在做梦。他们想:这可以吗?这真的可以吗?但只是片刻的呆愣之后,学生们兴奋起来了。是的,连老师也告…  相似文献   

11.
剧情梗概: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约翰·基庭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然而,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无法忍受父亲的偏执,努力追求自己梦想的死亡诗社社员——尼尔·派瑞,因为执意出演自己喜爱的莎翁戏剧而受到父亲的严厉苛责,并将被转入更为死板严苛的军事学校,无法与父亲沟通的尼尔最终选择了自杀。学院为掩盖丑闻,强迫所有诗社社员联名检举基庭先生,诬陷其教学行为不端,鼓励学生恣意妄为,最终酿成惨剧。在强大的压力下,诗社社员——这群无助的少年只得屈从于校方和父母的意志,基庭被校方解职。但在基庭先生最后一次现身于课堂的时候,所有社员都勇敢地站在课桌上,朗诵惠特曼的名句"哦,船长,我的船长"——用他们的方式向这位灵魂导师致敬。  相似文献   

12.
诺敏 《中学理科》2008,(11):46-46
于1989年上映、获得多项大奖的《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青春励志电影。它讲述丁这样一个故事:1959年,名校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面临着"费时较多,收获较低"的窘境,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无效性。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亚君 《中国教师》2013,(17):77-78
人们对教育总是充满无限希望,即使在好莱坞影片中,教育也是大导演们极其热衷于阐释的主题,这类影片大都呼唤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破除一成不变的教规教条。而彼得·威尔导演的《死亡诗社》可以算是教育影片中的优秀代表,它呼吁教育须抵达心灵,有其独特且深刻的价值。当基廷老师呼唤年轻人"Seize the Day",焕发出青春的激情时;当基廷老师拒绝用理性分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孙勇 《中国德育》2010,(8):88-89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的故事。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和很高的升学率受到了时人的推崇。学院恪守传统、荣誉、纪委、卓越,固定县单调。但是新来的英语老师基廷打破了这种平静,他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一次观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都让我感动不已。《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经典的校园青春励志片。影片讲述了新老师基丁(John Keating)来到有着传统教育荣誉,以严谨、凝重的风格而著称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任教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感动有时候来得很突然,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下午观看《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故事中那些人物的影子不断在眼前闪现,我迈步走进图书馆,坐定,仔细把这个故事慢慢咀嚼,细细回味……  相似文献   

18.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是一部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创新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电影作品。该文在分析概括批判性思维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电影中基廷老师的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以及这种批判创新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死亡诗社》是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德的名作,根据托马斯·舒曼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20世纪中期发生在美国一所贵族名校—威尔顿中学的故事。威尔顿中学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而闻名,学校以"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为校训,但在学生眼中却是一所地狱学校。英文教师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名师的严肃刻板。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学生们珍惜青春年华,尽情绽放生命。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渐渐学会思考,勇敢追求自由和心中所爱,追问人生的真谛。但是,敢于  相似文献   

20.
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脱产进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写了12万字的学习日记,从中节选几篇,能够看到学习的大体状况。心灵的唤醒——看《死亡诗社》有感2007-9-15教育学老师给我们上课,一上来就让我们看《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这让我知道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一个懂得教育的老师,也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