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2.
“新闻眼”通常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及时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有人说它是新闻工作者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是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阅读性、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怎样使新闻媒介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后,衡水地区部分宣传、新闻工作者曾就“新闻自由”、“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导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取得了比较明确、一致的认识.1、关于“新闻自由”问题。同志们说,“新闻自由”是这次风波中反映比较集中、突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使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参与进去,结果被极少数坏人利用或钻了空子,造成了极坏的影  相似文献   

4.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6,(10):39-40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新闻立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据说是在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上有分歧。那么,何为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更需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本文从新闻自由与新闻立法的社会功能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向全社会负责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最初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提出的.三个多世纪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原则和一项权利为全世界新闻界所接受所承认。所以一谈到“新闻”,人们就会自  相似文献   

7.
一个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新闻,必定是新闻报道的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报道主题的提炼与表达,全取决于新闻编采者的功夫。从哪一个角度可以更好地呈现新闻事实,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使之更好地表现出更深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10.
三四十年代,在人们为“娜拉出走”而叫好,为这一妇女解放的勇敢行动而欢呼的时候,鲁迅先生却发人意外地提出:“娜拉走了以后怎么办?”无疑,相对于出走,娜拉走了以后的问题更加深刻,更令人深思,也更触及实质。作为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同样不仅要报道“娜拉出走”的新闻事实,更要学会分析、研究娜拉走了以后的事件本质。 华人学者赵浩生说过:年轻记者要“跑”新闻,写新闻;中年以后要“想”新闻,写新闻;到了老年,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者如何面对"灾从天降",如何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履行职责?笔者认为,要强调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 灾害事件所带给受众的震撼是常规新闻不能比拟的,要求记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抢"新闻.采访首先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快拍、快写、快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作会尤深。一个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一名记者采写的新闻,假如受众不相信是真的,哪怕是不相信局部是真的,新闻媒介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在是新闻工作者的悲哀。我们现在的报刊、电视台、电台上的新闻,真实性程度怎么样呢?应当说,比起“文革”期间的“假大空”新闻来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受众对我们的新闻在真实性上仍然不满意,而在我们的许多报刊上,虚假新闻仍然屡杜不绝(可悲的是,现在的许多新闻媒介,出于种种原因,越来越不敢承认自己存在失实新闻,…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社会新闻,会议新闻又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源泉,而会议新闻报道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新闻出新,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到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会议新闻,使自己的会议新闻报道既能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容易接受。那么,做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把硬梆梆的会议内容做成可视性强的电视新闻报道呢?会议新闻报道为什么不能引起广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这话是颇有见地的。优秀的标题在一篇新闻报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名姝之“善眸”,能令受众一见钟情,佇足难移;它是“向导”,能引导受众选择新闻信息;它是“网之纲”,能帮助受众阅读理解新闻内容。可以这样说,标题是受众选择新闻的媒介,是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第一印象。那么,新闻标题怎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站在哪山唱哪歌”。行业新闻工作者宣传本行业自是名正言顺,然而,由于其宣传功能的局限性,行业内信息的单一性和受众接受信息的单向性(强调灌输),其辛苦劳作往往行内人士不想看,行外人士又不一定看得到或看得懂。 新闻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受众的需要,如何才能使行业新闻跳出行业框框,既使受众喜闻乐见,又达到或宣传成就、或揭示问题的目的?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今年冬贮“无新闻”》载1991年12月9日河南日报,当时新闻的主体事件“冬贮”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为什么还要报道呢? 这里的妙谛就在“无新闻”一词的巧用。既然冬贮已经过去,既然已经没什么新闻,记者干嘛又写这么一大篇?这种反常的举动紧紧地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非探个究竟不可。古谚曰:“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将噬者爪缩,将文者且朴。”从艺术特色说“无新闻”的题目也是一种“欲擒故纵”、“为了一跃而后退”的写法。当然,这种写法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独创。早在本世纪二十年  相似文献   

18.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19.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狂轰滥炸78天,制造了一系列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5月8日,又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对国际公约的粗暴践踏。面对如此暴行,西方主流媒体却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控制社会舆论,欺骗蒙蔽受众,竭力为霸权主义的“新战略”服务。这一切,彻底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本质。 6月23日,中国记协新闻学术委员会、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京联合举办了“认清西方‘新闻自由’本质研讨会”。会议邀请记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媒体研究所协作会和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成员单位的代表参加,旨在倡导全国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新闻工作者把学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今天,新闻自由的命题在新闻界、宣传界和理论界已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论者考虑较多的,是对新闻自由的内容及其界定的论证,再有就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禁止和制裁。确实也有个别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而构成侵权行为以至诽谤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论证和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新闻自由既然作为一项公民包括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是不是会发生侵害新闻自由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才是侵害新闻自由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