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以来,在语言运用中一种突破常规的另类搭配--"被"字结构的变异用法大量涌现.本文比较了此变异用法与常规用法的不同,分析了其隐含的语用意义及其产生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它的流行理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先秦到现代的语料,结合句法和语义综合分析,描写出"给"从"供给"义发展出"给予"义,再从"给"的"给予"义产生了致使义,并逐渐产生虚词用法,最先产生介词用法,随后产生标记施事,最后产生助词用法,这一完整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她时代"频频亮相, "她"在进入"她时代"这个结构之后,意义发生了泛化,由原来的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变成了泛指女性群体的代词.本文试图从分析"她"的产生到"她"进入"她时代"后的用法,找出其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汉语中"与"既有实词用法又有虚词用法,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与"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其虚词用法有的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有的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替代,有的是在相关词语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量词"本"产生于两汉时期,最初用于称量草本植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兴用法--称量书籍.之后至明清时期,"本"既可称量植物,又可称量书籍、戏曲.现代汉语中,"本"的称量植物义已基本消失,产生了新兴的用法--称量抽象事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刀"的新用法,特别是在网络论坛上,其出现频率非常高.本文从"刀"的意义源流、新用法及其产生原因等方面对这一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反身代词"己"、"自"、"身"等在古汉语中皆有指代三身的转指用法,通过分析这几个反身代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考察此类现象在古文献中的分布后,认为反身代词转指三身的用法并非其向三身代词的转化演进,也非此类代词语法功能的转变,而是由于古汉语的特点及语境导致反身代词的这种转指用法的产生,其自身表己称之功能并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有+着"的说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欧化"用法,汉语是在"五四"以后才产生的;也有的虽未说是"欧化"句,但说是"五四"以后才产生的现代汉语用法.其实不然,在明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就已有人运用;在清代的白话小说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网络语言使用频率的提高,有固定结构的新词不断产生。本文搜集了所有新产生的"轻X"格式的词,从"轻X"的原有用法、"轻X"的新用法、新用法和原有用法的异同、推动"轻X"发展的动因这四个方面对新产生的"轻X"结构的词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意义的泛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糗"、"广场"和"花园"的新义新用法以及缩略词"春晚"的出现,分析了新词语的词长、产生来源和产生的语言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