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条新闻的标题写得好丑,新闻效果不大一样。怎样给新闻写个好标题.无疑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近年来。笔者发现一些见诸纸媒的新闻标题往往让读者觉得不是滋味,个中原因虽然有许多,但突出的一个便是因为标题“裸”得离了谱!近从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曰:“43岁女子卖淫供儿女上大学”。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物都有着多个层面,为表现新闻主题而选择的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当时的宣传精神,还能较好回答读者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的报道侧面称之为“最佳新闻角度”。为什么要选择最佳角度?概括起来一句话:角度选择好,稿件质量高。选择最佳新闻角度,首先要理清选角度与抓问题、选角度与提炼主题、选角度与扭角度的关系。选角度和抓问题不同,“抓问题”是因,“选角度”是果。“抓问题”是“选取角度”的依据,“选取角度”是“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篇新闻,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它的灵魂,内容是它的躯体,标…  相似文献   

4.
唐楠 《军事记者》2004,(11):31-31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因此,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要体现在新闻之中,又同新闻工作的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一名记要想使自己的日常采访工作与别人有不同的地方.即在众多记对同一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时,写出与众不同的稿件来,就必须下一番苦功,磨练出一双敏锐的慧眼,把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好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一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的记,对一些看似平常的“旧闻”冶炼成新闻的过程。“冶炼”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选准独特的视角,将其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开掘出来。  相似文献   

5.
金鸣  金真 《新闻前哨》2006,(8):60-60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对其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6.
承浩 《新闻知识》2004,(2):61-61
  相似文献   

7.
8.
9.
10.
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写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抓住读的兴趣点,让新闻好看好读?这是经济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综合性、区域性报刊中的经济新闻,面临着与热闹、好看的社会新闻同报竞争问题,怎样才能抓住读的兴趣点,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廖天一 《新闻窗》2007,(2):86-86
在当今报业不断发展和繁荣中,娱乐新闻已成为报纸,特别是以城镇居民为读者对象的小报新闻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有的愉悦、休闲方式,传播健康的娱乐信息,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青睐。办好娱乐新  相似文献   

12.
饭在吃,酒在于品。新闻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文学则是以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感动人的东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电视屏幕和报刊上频频出现中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四号宇宙飞船及“神舟”四号凯旋的镜头和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激起了人们对“航天”这个神秘天疆的特别关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新闻报道也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遨游太空,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序幕。经历过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心中都定格着这样一个镜头:卫星发射当天,人们聆听着收音机里的“东方红”乐音,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成为大家竞相争读的新闻“大餐”。 此后,我国自行研制的一颗颗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海洋卫星相继升空,“亚星”、“澳星”、“铱星”等外国卫星也由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顺序送入预定轨道。空间探索多一项成果,航天新闻报道便向前迈进一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航天新闻报道已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从纸质到网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17.
高原 《青年记者》2004,(3):33-33
消息靠导语开口说话,但好的导语,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满意,让读者感动。如何寻找这一突破口呢? 内容上接近读者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8.
张永红 《军事记者》2006,(11):13-14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言别的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不同的结尾样式。(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认识。比如:《战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表述。《战友报》有关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曾形象地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还有人说“标题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精彩新闻”这话一点也不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