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晋六朝时期杂传的创作极为繁盛,作为一种史书著述体例,其一方面与魏晋六朝史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杂传蕴含了丰厚的文学价值,对六朝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六朝时期文学的自觉、文史分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杂传产生于魏晋时期,在体裁上近于纪传体,内容上重在传叙人物,形式上以单篇为主。杂传在体例编排上对两汉史学有所继承,但同时在人物刻画、叙事手法、叙事品格上又有一些新变,出现了小说化趋势。魏晋时期的社会制度、时代风尚、思想潮流以及史官选任制度等都对杂传的小说化趋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赋这一文学样式发展繁荣的时期。抒写隐逸题材的赋作,在众多的汉赋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且汉代的隐逸赋从题材内容到风格,对魏晋六朝隐逸赋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研究者对汉代隐逸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汉代隐逸赋的内容、风格特点,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政治混乱的一个年代。战争的混乱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南北人口不断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魏晋六朝时候的饮食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幻,胡人和中原的交流同样丰富了魏晋六朝时期饮食。魏晋六朝时期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也中国饮食文化重大的转折点。魏晋六朝时期文学发展迅速,众多的文人创作和饮食分不开。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为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文人的创作也推动了魏晋六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觉时期的开始,也是文学贵族化、文人化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贵游文学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文学现象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选取了这一文学现象中的游宴诗文作为观照对象,通过对游宴诗文在不同阶段演变轨迹的探求,分析了游宴诗文的时代特征,并揭示了这一时期贵游作者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一生钟爱中古史研究,他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也都集中在魏晋隋唐时期。但他晚年却用了大部分精力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专著,研究重心放在明清之际两个女子身上。他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主要在于:阐发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移情忘现实之痛苦;抒发兴亡之感;自验学术深浅。  相似文献   

8.
干宝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他兼通经学、史学、文学,而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和贡献犹为显著。由于其史学著作早已亡佚,而《搜神记》辑本被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于是今人多称赞其文学造诣,但其《晋记》的史学价值、《搜神记》的史料价值及史论史观方面的建树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戒文文体发展到文学自觉的魏晋时期,它的内容形式都产生了与时代特色紧密相连的新气象,以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具体文本为依据,论述此期戒文两大显著的内容特色,以期由戒文这一个侧面一窥魏晋时期的特殊风度.  相似文献   

10.
陆机和王融是魏晋南朝时期两位有代表性的士族文人,他们的文学地位、家世传统、人格性情和人生经历都有相似之处。但文学思想、创作内容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这其中受到了潜在的士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的影响。通过两人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魏晋南朝时期的士族演变史对士族文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作家的字号、籍贯、科第仕历、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等等。由于元好问本人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非凡成就,所以这些作家小传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而且体现了相当高的文学描写技巧,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记在古代隶属于历史,作者以史官为主,重在忠于历史,对历史负责,意在以史为鉴。进入20世纪,传记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转型,向文学领域迈进。传记作者的文学意识开始自觉并且日渐突出,传记作品的文学性渐渐得到强化,传记的审美功能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先秦史传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史传的诸多形态、特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走向。先秦史传以其特有的魅力昭示了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以史传文学,尤其是先秦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及其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诸多特征的深刻理解。拟通过这一具体事例的分析,为构建以至繁荣当下民族文学、文化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袁中道是"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而小品文又占据其散文创作的大部,且成就突出。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称得上篇篇精彩,在中国传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对袁中道的传记小品文的研究入手,探讨《史记》章法和笔法对袁中道传记小品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是上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时贤前彦对此时期的音韵学已有了全面的研究与论述。大体说来,两汉音系接近上古音系,而南北朝音系接近切韵音,三国魏晋正是变更的关键时期。因此,弄清这一时期语音的发展变化,对我们研究漫长的语音发展史无疑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长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之一,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被公认为代表新中国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三编论集几乎涉及到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所有重要方面,不仅得出一系列极富开创性和启迪性的新结论,被广为称引,而且开辟出一大批极具潜力的新课题,惠及后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