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读萧乾先生的散文《枣核》,犹如欣赏一束鹅黄枣花,那花瓣虽然小巧素淡,普普通通,但分明有一股清香直往心里去,让人陶醉,回味无穷。 表面上看,作者只叙述了一件为海外朋友托带枣核的故事,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动人的艺术魅力呢?掩卷思来,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巧设悬念,平中出奇的艺术匠心。 文章开头平平叙道:“旧时同窗来航空信,再三托我带几颗生枣核。”如拉家常,开门见山。但用“再三”二字,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朋友恳切索枣核的心情,而且强调要“生”的枣核,又未说明用途,一开  相似文献   

2.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相似文献   

3.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场作文 ,怎样才能摒除平铺直叙的呆板僵化 ?下述五种曲笔 ,能让你于尺寸之幅迭生波澜 ,使行文层见叠出、摇曳多姿 ,同学们不妨一试。一、悬一笔———引人入胜请看《枣核》一文的开头 :“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 ,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作者由友人索要枣核起笔 ,于开篇悬置一笔 :用途蹊跷。当友人如获至宝得到枣核时 ,作者仍就对其用途秘而不宣 ,直到“我”踏访后花园 ,友人才在倾谈之中道出原委。正是由于作者通过利用悬念猜疑不定的诱惑力 ,采取延宕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枣核(节选)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趣呢?方法有五: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  相似文献   

6.
《枣核》     
角度之一:三设悬念。文章落笔触题,写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老友慎重其事、万里迢迢索枣棱。“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这是第一个悬念;相离近五十载的老友在异国重逢,“他乡遇故知”,本该有一番亲热,可老友一见面就殷切地问:“带来了吗?”尔后,把枣核“托在掌心,象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视核胜宝、作什么用途?朋友则“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了”又没悬念;至此,作者宕开一笔作了环境描写,民族感情溢于育表:“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里总象缺点什么”,为揭示枣核的深刻意义再设悬念。踏访后花园后,老友感情良深地说:“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近来总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为寄托思乡之情,所以想在异国的土地上种上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想] <枣核>是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旧时同窗"--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来几颗生枣核,为的是能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情怀.故事简单而富有波澜,内容浅易而情感丰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友人"的思乡情怀,体会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8.
×××同学问:本文以“枣核”为题,小小枣核作用大。你能具体说说“枣核”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吗?小小枣核无论表现作品的主题还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小小枣核表现了深刻重大的主题。思乡之情这个主题,有些作者是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枚小小的枣核去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是“我”的旧时同窗,去国离乡日久,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得知“我”即将访美,于是万里飞鸿,再三托“我”访美时带去几枚枣核,试种一下,以慰乡思。他到车站迎接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宁鸿彬板书设计上图为聚焦式《枣核》板书设计。课文内容的中心也是板书的焦点,就是很不起眼的枣核。文章内容的发展脉络就是开头设置悬念,一位美籍华人托人捎枣核而用法蹊跷;接着再次设置悬念,写了枣核的秘而不宣;最后点明中心,解释捎枣核实为种枣核,表明...  相似文献   

10.
《枣核》一文写了一位生活在异国“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的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托作者来美时为她带几枚生枣核,以在花园里试种的故事。本文情节简单,叙事朴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应在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上;难点应在于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一人类崇高的情感上。对成年人来说,文中所叙之事不论是语言还是所表达的感情,都明白易懂;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课文中美籍华人的感情就绝非易事。若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作品人…  相似文献   

11.
枣核的妙用     
邢成同学问:《枣核》中,枣核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叙事散文。文章叙事朴实,通篇含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文中对“枣核”的妙用是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不同的句子组成的,特殊句子在文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放在文章开头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具有开篇点题目、交代文章的叙事线索、奠定文章感情基础的作用。如萧乾的《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一封航空信,再二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文章怎么就没有我们学的课文那么让人有一种想读的感觉呢?”“我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跌宕起伏的味道呢?”其实,这些疑惑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加以解决。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诱惑力,能够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口味”。  相似文献   

14.
“为人贵直,作文贵曲。”在记事类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结构曲折,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才可“解”开…  相似文献   

15.
青鸟  天天 《高中生》2014,(1):8-9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问,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6.
《枣核》是一篇精读课文,所在的单元专题是“中华儿女”,单元的人文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课文以枣核为线索,描述了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怀乡恋国情结的民族。以小见大、托物言情是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说得好:最好的文章,须用“最好的字句和最好的层次”去表现作者的个性,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笔者谨想就近年来考场上的得意之作,介绍几种记叙类作文精巧构思的方法。一设计悬念法电影“悬念大师”梅里美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  相似文献   

18.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枣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叙事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精巧,且篇幅不长,700多字,与初中生作文的篇幅要求颇为接近。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过程中结构安排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侧重在《枣核》的谋篇布局上进行挖掘,可得到两点启示。启示一: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迭起“文似…  相似文献   

19.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关注与期待心理。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中都很注重悬念的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则“直”,“直”则“板”,直露了,呆板了,文章势必就很难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九曲黄河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势。  相似文献   

20.
不管我们的学生是优生还是后进生,甚至“问题学生”,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建设未来的栋梁之材。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生之心,一份惜生之情,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学生”也有许多优点,并能及时地捕捉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教育和鼓励。有了一颗爱心,还要有耐心。因为对于大多数的“问题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犯错误有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