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2.
概要阐释句读的含义和作用,就古籍文献工作者如何掌握和运用句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与主张.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的陈皇后为何在沐过“金屋藏娇”的宠爱后,被无情地弃之长门?原因很简单——她不再适合武帝的胃口了!同样,广播的发明曾是上个世纪人们最感自豪的一件大事。它通过电波传播信息,超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把大量新奇、好听的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宠爱。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穷人变卖了衣服、家具,却舍不得卖掉收音机,由此可见广播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然而,随着电视时代和“e”时代的纷至沓来,广播已不再是受众的宠儿,它的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那么,该如何拯救广播濒临失宠的危局,以求重新迎合受众的口味呢?  相似文献   

4.
古代标点通常称“句读”,这两字连用,首见于东汉经学家何休(公元129—182年)《春秋公羊传解诂·序》:“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而不可胜记也。”说明汉代学者对句读的重视,认为讲诵、理解、援引经典和前人著作,句读都是不可缺少的。“句读”中的“读”来源于《公羊传·定公九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在西汉成书的《礼记》就讲到古人把句读即析章断句等作为  相似文献   

5.
王勇 《兰台世界》2014,(1):35-36
汉朝廷尉张汤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其在担任廷尉开展审判活动的过程中,按照汉武帝的个人好恶作为判决的依据,严惩汉武帝欲治罪的人、从宽处理甚至处理汉武帝希望对其宽容的人,但是张汤却保持着司法的廉洁.  相似文献   

6.
古时没有印刷术,书籍的复制要靠手抄写。在那时,被别人雇佣,专为人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卖给别人,以求得所佣功夫的薄利,这种活动就叫作“佣书”。这种人就叫作“佣书人”。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有了“佣力写书”的记载。西汉武帝时曾“开献书之策,  相似文献   

7.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1],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2].  相似文献   

8.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可以说,汉代的图书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汉武帝倡导,刘向、刘歆父子集其大成,但不能忽视汉初开国元勋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建议,于元朔五年置太学,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汉武帝设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两汉太学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其教学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质量.  相似文献   

10.
耿红 《兰台世界》2012,(12):26-27
汉武帝时期汉代经济、政治、文化体制都已日臻完善.但是由于国内封国并立,王室腐化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汉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11.
宋晶晶 《兰台世界》2013,(10):45-46
本文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入手,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影响略作分析,将汉武帝刘彻文化专制下的治国之道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位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统治者,因此在其登基之后,对儒家思想格外偏重,汉武帝正式将儒家思想作为汉代统治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各郡县设置官学,将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汉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牛永振 《兰台世界》2016,(2):135-137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西汉初期政治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根据汉武帝的册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扼要地说,包括在皇权问题上,树立"天"的权威来限制皇权;在政治方向上明确任德去刑的更化目标;配合他的"德主刑辅"的儒家政治理念,在人民生计问题上提出调均原则,在政府机构人事问题上主张任贤,在大一统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要求独尊儒学。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本《四书集注》点校精良,为30年来学界权威流行之读本,然其中亦有一二疏漏处,实为各家点校本之通病.本文拟以中华点校本为中心,就该书引文句读、行文句读、人名误漏、校勘疏忽、分节不当诸方面提出30余则疑问,以就教于方家.盖诠解《四书》,虽本无定则,然《集注》之点校,实应以忠实朱子原意为准的,故须参照朱子思想及《语类》等相关论述.至于版本校勘,更须参照宋元以来《集注》注释之本,中华本于此二者似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时期西汉音乐的发展,无疑与汉武帝刘彻关联甚密。汉武帝不仅是杀伐果断的统治者,同时是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拥有着为人称道的音乐才情,给我国后世音乐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汉武帝刘彻的音乐才情及其贡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统一文献版本的社会原因 1.政治原因 汉朝初期并没有随着政治大一统而致力于思想的统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为了息异说、一统纪、名法度、知所从,就必须统一思想.这样的建议符合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很快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从此儒家定为一尊.  相似文献   

17.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发展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相似文献   

18.
吴琼 《兰台世界》2016,(8):101-103
"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春秋左传正义>标点本存在文字及句读上不当之处,其原因或源于阮本误刻,或源于影印不清,或源于印刷时排印错误,以及择取文字的标准不一.  相似文献   

20.
卜式既是一位忠心的爱国者,同时又善于经营;因屡次以家财捐资西汉政府,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虽目不识丁却进入仕途。由于其曾为汉武帝提出多项政治经济政策而达到"养民"目的,深得汉武帝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