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通过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楚汉较量中的优势。他还参与指挥垓下决战,...  相似文献   

2.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3.
秦代的泗水郡是楚国旧贵族及普通民众与秦朝统治者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秦末,陈胜首先在此举起反秦的义旗,当地人刘邦等起兵相应,楚贵族项梁在江东起兵后也转战于此。他拥立的楚怀王心也以彭城为都,泗水郡成为原六国贵族民众反秦斗争的中心。及刘邦、项羽先后引军入关灭秦,刘邦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泗水郡又成为其主要战场,著名的灵壁之战与垓下之战都在这里进行。垓下之战决定了项羽的败亡和刘邦的胜利,导致西汉王朝的建立。由此可见,秦汉之际,泗水郡的军事政治形势与秦朝灭亡、汉朝兴起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楚汉战争"。最初,项羽占据优势地位,后来刘邦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在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战  相似文献   

5.
楚汉战争的历史说明用人之道的重要性:首先,楚汉战争胜败的原因就在于用人之道的不同;第二,韩信离项羽而投刘邦是不同用人观的集中表现;第三,忍人之短,用人之长是刘邦用人之道的特点;第四,失去范增是项羽用人之道不正确的关键;第五,刘邦驾驭人才水平较项羽高的原因;第六,以史为鉴重视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6.
韩信,一个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他在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率军东进,一举攻占了关中,为激烈雄壮的楚汉战争拉开了序幕。接着又出妙计,用奇兵,虏魏王,擒夏说,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年中优势兵力,十面埋伏,该下一战,彻底打败了楚霸王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韩信功高如此,却终究没有逃脱“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清人包彬在《淮阴候庙》一诗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怎育为臣负汉王。韩信为人有恩必报…  相似文献   

7.
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后勤供应,其实在我国古代战争当中已经出现了物流的雏形。在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刘邦有坚实大后方,还可以从敖仓就近取粮,保障了自己的后勤供应的同时,又派彭越切断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使项羽疲于奔命。韩信灭齐之后,项羽的大后方面临着灭顶之灾,在后勤供应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之下,项羽不得不退兵。所以从宏观上来说,楚汉战争其实就是刘项两家供应链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8.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公路职工整体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屡战屡败,而垓下之围一战夺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战一战而死。究其原因,刘邦有韩信、萧何、张良等战将,人才济济,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相似文献   

9.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敖仓与楚汉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噫嘻广武古战场,据敖仓而倚荣阳,负山阻塞扼险要,楚汉相持壁垒当。这是明人汤珍《广武行》中的诗句。(《荥泽县志》)诗人吟咏的是当年楚汉于荣阳、成皋古战场鏖战的壮烈情景。前209—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秦朝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还封了十七个王。不久,刘邦“还定三秦”,并挥师东进,双方在彭城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刘邦战败后,退守荣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激战二年之久,史称成皋之战。  相似文献   

11.
实行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导致楚亡汉兴的重要因素。落后于时代的分封制,是项羽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刘邦实行了适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郡国制,尽可能地团结了不同阶层的人,不但取得了与项羽斗争的胜利,也为西汉的兴旺、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1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他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都曾留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败于刘邦。仅就性格而言,即主要应归咎于他的刚愎自用、过分崇尚武功、政治幼稚和急躁易怒、气量褊狭。  相似文献   

15.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刘邦进占关中后,发布“约法三章”其目的在于安抚关中民众,做关中王。“约法三章”与汉初的法律制定无多大关系,重要性在于其政治意义。刘邦发布“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楚歌,顾名思义即楚地之歌,是产生在南方荆楚地区的地方歌谣。西汉时期,因为项羽、刘邦的楚籍关系而影响到北方地区,同时,也因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所封侯王有不少是楚国人,对楚歌情有独钟,往往借楚歌来表达其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楚歌更充满了一种忧愁幽思、缠绵悱恻之情,也更加感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不少楚歌,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需求,也使我们更好地看到了楚歌所具有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与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关于"楚汉战争"中与战争双方重要当事人紧密相关的两位女性:虞姬与吕后采用了迥异的描写方式,从创作目的、作者生平遭际、读者接受三个维度拟或可探及其表现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给西汉文学和经学带来深远影响的帝王当推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刘邦是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彻是汉王朝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的皇帝,他们对文学的态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西汉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