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课是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新型教育资源,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有广泛应用,有效帮助丰富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渗透学科目标,因此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小学数学教学指导过程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也初步得到体现,尤其是进入高年级阶段学习的学生,面临更大难度的知识学习任务以及思维应用需求,融入微课资源可以帮助化解疑难,助力教学目标实现。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分析微课教学现状以及具体实践方法,旨在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
杨清龙 《家长》2023,(20):113-115
<正>以生活情境为导向的小学数学微视频教学是一种注重实际应用和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然而,教学资源质量、教师培训和适度使用等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中最具思维和运算能力的一门学科,而"微视频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教学方法,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增添课堂中的乐趣。本文就"学生微视频"如何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4.
成琳 《教师》2020,(6):62-62
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学生微视频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能力,利用微视频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微视频中的数学知识,愿意思考、探究趣味视频背后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规律,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打造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课堂。文章分析探讨了运用学生微视频增添小学数学趣味性的教学措施,旨在通过学生微视频的有效运用,为学生提供快乐学习的数学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服务于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微视频单元,并借助相关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工具作为支持学生进行无缝学习的载体,实现学校与家庭无障碍联通、教师与学生共建共享学习资源、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智能设备终端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作者通过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的反馈,建构出基于微视频的小学各学科无缝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非常被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应用,微视频就是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微视频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视频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也需要得到微视频这一教学工具和资源的支持。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借助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效果,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微”时代应运而生。在“微”时代,微博、微课、微视频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中,在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今天,微视频在学科教学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将微视频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视频自主学习,在课中利用微视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后利用微视频积极复习,从而逐步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基于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文章中,作者结合微视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如何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空中课堂视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基本功能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通过对空中课堂视频资源应用的常态化教学实践及课例分析,从“理解教学资源”“分析应用形式”“再构教学流程”“‘教’与‘学’方式转变”等方面,运用分析工具,梳理和提炼应用路径,不断丰富资源应用形式,提升应用效果,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基础教育教学中去。特别是近几年,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资源在小学基础教育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愈加频繁,由此也引发了微课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新一轮热潮。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教育的重难点学科,小学数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一直以来都是教研的重点内容。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资源,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作用明显。基于此,本文就微课资源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应用相关内容做进一步地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众多学科教学中都有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微课的有效应用,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微课,就要了解微课,会制作微课,更要找到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要借助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为学生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师就需要在变化多端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会巧妙应用不同类型的微课。  相似文献   

12.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弊端,它另辟蹊径,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础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支持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加之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多学生在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设备学习微课。  相似文献   

13.
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支持翻转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以下优势:创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沃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视频短小精悍,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培养兴趣;不受时空限制,即时即学;反复观看,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14.
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并将之融合于学科教学的过程,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课堂知识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创新的教学环境及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就以我校数学学科知识链整合中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这一课为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尤其关系到用学校和美网络平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教学的"微视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运用逐渐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结合工作实践,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讲堂上利用微视频资源,并且发挥微视频资源的作用,提高小学科学的讲课效率,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通过微视频资源的利用提高课后的拓展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理解科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明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151-152
文章首先分析了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然后阐述了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即微课设计理论模型和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过程,最后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包括课前微视频的制作、课中的应用、课后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微课助力小学数学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应用策略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地利用微课,就应进行合理的规划,课前预习或复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巩固,各阶段运用微课辅助学生学习,教师都应该精心进行准备和设计,进而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多种核心素养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37):108-109
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实践性学科,信息技术的授课内容基本上为操作练习类。传统模式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没什么兴趣。凭借短小、内容精悍、易于观看等优势,微视频能够让学生反复学习,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法面面俱到的难题。在课堂上融合微视频后,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还可以对理论内容有全面的理解,确保知识的实践和可操作性。笔者结合在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实践,介绍了微视频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通过运用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必然能为枯燥的教学实践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本文以小学五年级的植树问题为例,就微课这一教学形式的有效应用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20.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进入教学课堂,可以更有效地为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建新平台,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拓展思维视野,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可从基于问题情境、基于故事的问题情境、基于现实生活三个方面创进行微视频创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