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是隋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推动着中华文化圈的发展与扩大。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被引入欧洲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史上的一次创举。在屡经更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以其"选士公平"的特点得以发展和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而优则仕"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把是否有才能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学而优则仕"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对知识分子通过勤奋学习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有着鼓励作用。同时,"学而优则仕"在一定程度上堪称是科举制度公平性的重要基石,促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方面为历代王朝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的读书人也成为了受害者和牺牲者。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朝的"科举制度",介绍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为今天的考试管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从科举学研究的女性学视角出发,结合邓嗣禹先生早年提出的命题,深入分析、研究了历代科举制度对于妇女地位的社会影响作用,着重指出从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角度而言,太平天国时期对于科举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是将中国传统妇女推向现代女性转变的一个分水岭,为日后争取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有机会步入仕途,为中国的封建精英注入新的元素,防止了家族的垄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极大繁荣。另一方面这种机制也  相似文献   

7.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臧云浦、朱崇业二同志合作编写的《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表释》最近全面修订改写完毕,已交稿,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曾经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作为教学参考书印过一次,当时的书名是《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常识》,在有关单位内部交流,受到  相似文献   

8.
杨明贵 《天中学刊》2011,26(4):57-60
杜丽娘的"慕色而亡",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是一则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在精神分析学的视域中又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研究个案。在文化史的层面上,杜丽娘在《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非正常"死亡,本质上是对"人性解放"的一次献祭,是汤显祖本人为自己的"言情"理论所作的一个具象化的注解。通过对杜丽娘梦中爱情和伤情而死的描写,剧作者以极大的道德勇气赋予了男女之间的原始生命冲动以灿烂、圣洁的色彩,使历代读者在情欲的奔放中感受到了源自生命本源处的美丽和庄严。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存废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大约存在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就此略作论述。一、科举制度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是它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自精场帝开科取土,科举制度正式创建,此后它一直被当作国家的择才大典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检阅历朝皇帝实录,几乎每一个当朝的皇帝均对科举制度发布过诏书敕令。每一个王朝均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和主持考试事宜。为了保持科举考试的庄重性和严肃性以及正常的顺利进行,还指定专门的机构对考试实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舞弊行…  相似文献   

10.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时代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封建统治阶段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而起源于科举制的西方文官制度,对于选择高效率的人员来充实政府,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远古时代便有考查、考核、试用、检验的考试,经过历史变迁,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了。但由于科举制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选人、用人工具,虽然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其弊端也日渐突出,终于在近代废科兴学的热潮中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从此,实(百)分制正式登上了中国教育评价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精英循环理论视野下的科举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任何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精英循环渠道。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存在王朝的更替而没有制度改变的原因,正是由于其科举制度只是部分的解决精英循环的问题。科举制度在强化国家功能,圣化封建体制等方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韵文的礼节之用 ,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 ,步入封建社会后 ,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 ,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 ,不但用于礼节的韵文种类不断增多 ,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程度与政治认同情感成正比例相关。“机会均等”的科举“穷人教育”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得以绵延数千年的制度因素。以史为鉴,深入发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蕴藏的“公平公正”、“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理性审视当今中国教育产业化、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等教育制度,切实贯彻温家宝总理的“穷人教育学”,有利于促进当今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300年,因而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这一传统严重影响了当代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教育走上了一条歧路。在科举制度被废除100年后的今天,深刻反思我国当代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恶果,彻底根除这一扼杀个性、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教育制度,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以引导教育健康地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客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是“皇权与绅权”的二元式权力控制结构,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官僚政治相表里,十分稳定,使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超常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各种异质性因素增多,促使这一社会控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绅权的显著扩张,地方军事化、匪化等各种大规模社会失范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趋于解体,“国家-社会”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绅权劣化.这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致使广大乡村社会逐渐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导致控制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包括因政治危机和王朝鼎革而引发的国家合法性危机、转型期国家政权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士绅离乡与乡村社会权威痞化等.整个中国社会所遭遇的是全面危机,中国社会的重构已无法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