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玲 《今传媒》2013,(1):35-36
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期,部分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发了“通缉记者”、“打垮报社”、“抽扣报纸”等一系列应对舆论监督的恶性事件,在网络上也形成一个个热议的话题。媒体的舆论监督由以前媒体方的“我打你倒”、“我打你不倒”,变成了如今被监督方的“我倒打你”,监督遭遇反监督,老媒体遇到新问题。对此,要从社会大环境和传媒业自身的发展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3.
李南 《新闻窗》2011,(2):115-116
监督对象的配合机制 舆论监督的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那些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那些与公众生活、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组织,它们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从而也就有可以支配他人的社会权力”,所以它们理所应当接受并配合公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马原 《青年记者》2008,(10):35-36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而强大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媒体制胜的有力武器。从《焦点访谈》树起舆论监督大旗到《南方周末》在舆论监督上的作为,媒体的舆论监督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几年来,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出现了集体撤退的现象。各类舆论监督栏目纷纷改版或者弱化,媒体的舆论监督进入了“后舆论监督时代”。  相似文献   

5.
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却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媒体做舆论监督,只要媒体立场公正、方式合情合理、监督有理有据,就理应得到配合维护。对舆论监督的“反感”,源自对监督工作的“敏感”。少数地方基层干部为迎合上级领导“更看重成绩成就”的心理,长期报喜不报忧;个别干部对舆论监督有偏见,认为媒体只能“抬轿子”不能“扯袖子”;还有部分地方片面以负面舆情多少考核下级工作,导致基层干部滋长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通过媒体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具有覆盖面广、影响面大的特点。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不怕上告,就怕见报”的说法,说明了媒体的公开曝光不仅对社会腐败具有惩治作用,而且对不良思想道德和行为也具有揭露、批评作用。但是,舆论监督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到监督的效果和媒体的形象。一、当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监督过于随意。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种职业行为,媒体要对所发布的事实承担责任。但在实际运作中,对某种社会现象是否开展舆论监督,怎样开展舆论监督,基本上是由媒体或记者自主决定,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程序、把关比较严的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方面可能比较严谨;程序、把关松散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张萍 《今传媒》2012,(12):29-30
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乱纪以及不良行为,通过新闻报道揭批,达到惩恶扬善,保证社会良好运行秩序的手段,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在体制、机制、舆论监督环境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出几点建议:推进我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改革,给舆论监督空间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完善新闻立法,建立和健全媒体从业人员的保障制度,规范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法律管理网络舆论,有效合理地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党报如何开展好新闻舆论监督,扭转“难、险、缠”的被动局面,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目前地市级党报进行舆论监督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司法监督等社会三大监督之一,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不但是党报战斗性的标志,也是媒体增强公信力必不可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新闻舆论监督是揭...  相似文献   

9.
莫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舆论监督中的媒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施行的监督,属于广义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监督。 然而,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借用手中的权力,打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号,为自己、为小团体谋私利,或者借用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其它方面的目的,给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人民群众对某些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很是反感和不满,对某些媒体上刊登的“批评报道”也不屑一顾。综合起来看,目前不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以下几种现象: 以舆论监…  相似文献   

10.
“城乡热线”栏目是改版后的《河南日报(农村版)》开办的,开办一年多来,刊发了许多舆论监督的稿件,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我们知道,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具有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城乡热线”栏目在正确利用新闻批评的武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改革在社会全方位展开并不断深入,由此触及的各种社会问题、社…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从一定意义上说,舆论监督的导向影响着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舆论监督的力度大小影响着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威望。然而,舆论监督因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经常会遇到一些阻力,甚至会引发诉讼,力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舆论监督,成为各舆论媒体和新闻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鹏 《新闻爱好者》2006,(8S):56-56
“城乡热线”栏目是改版后的《河南日报(农村版)》开办的,开办一年多来,刊发了许多舆论监督的稿件,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我们知道,舆沦监督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是当代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具有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作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入,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城乡热线”栏目在正确利用新闻批评的武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的“三度”不减,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民生领域,掌握对外与对内的尺度,加强稿件把关和记者监管,做到四个“有利于”,确保导向正确,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新 《新闻前哨》2008,(6):32-36
世上的万物有阴阳.相反相成:媒体的传播内容有褒贬,不离不弃。舆论和监督自古有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天经地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座右铭和敬业精神的写照.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及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所在。目前在国内,虽然舆论监督已成媒体常态,但是一些人甚至新闻从业人员,时常在舆论监督的常识性问题上出错,这是需要厘清的。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国家民主监督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是与中央、省级媒体相比,舆论监督一直是地市党报的薄弱环节,表现为畏难情绪大、监督声音弱、社会效果差,处于“难监督、监督难”的窘境。舆论监督如何才能做到“帮忙而不添乱”,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以大众传播媒体为平台,已成为社会监督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其中电视批评报道凭借对非正义和非公平现象的有力抨击和制约而在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监督功能。那么如何搞好电视批评报道,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不能正确地认识舆论监督,采取回避或者抵制的态度消极对待舆论监督,甚至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一些媒体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监督对象”、“监督者”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8.
在诸多社会矛盾逐渐加深的新形势下,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对于释放群众不满情绪、缓解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功效。然而,舆论监督如何做到“强有力”,却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敢于监督基础上,悉心探索如何善于监督。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告知、启迪、监督三大社会功能,承担着“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三大重任,有人通俗地称之为“解渴、解惑、解气”。开展舆论监督既是党和政府赋予媒体的使命,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舆论监督经常会陷入“稿件采访难”、“谢绝人情难”、“摆脱纠缠难”、“应付官司难”的“四难”境地,遭遇一些尴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业界声音     
秋风 《青年记者》2010,(17):15-15
舆论监督是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 在今天这个时代,舆论监督不仅是社会要求媒体的责任,更是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我们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次次“事前声称依法”、“事后被迫道歉”的闹剧,仍唤不醒对公民权利的敬畏,阻止不了一些人对批评监督的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