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五篇精读课文后面和一篇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资料袋"的内容。它并不显眼,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遗忘。但是,它的存在和科学运用,却能给学生带来课内外知识的收益。那么,教材安排的"资料袋"有什么意义呢?在教学中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资料袋"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  相似文献   

3.
林晓静 《教师》2012,(22):77-77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资料袋",这些"资料袋"内容丰富多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资料袋”,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延伸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资料袋”的拓展功能,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妙用“资料袋”,让它在语文学习中“摧城拔寨”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太阳》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这篇文章说明性较强,即使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内容依然较为抽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于是,笔者从“资料袋”的内容谈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五篇精读课文后面和一篇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资料袋”的内容.它并不显眼,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遗忘.但是,它的存在和科学运用,却能给学生带来课内外知识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的课文后面有的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应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整合起来,使其“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有文字介绍,有图片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阅读链接"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部分课文后面有所设置,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现状,对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应充分重视利用"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在课前利用"链接"酝酿情绪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9.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9):23-23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安排了"资料袋"这一内容,它与文本、课后习题、插图一起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语文材料。编者把"资料袋"安排在教材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将资料袋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真正做到“料”尽其用。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一段文字,或几幅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资料袋”的使用并不理想,多数教师或将其作为预习的材料,只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或在课堂教学中只让学生读一读,仅此而已,“资料袋”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如何用好、用活“资料袋”呢?  相似文献   

11.
任慧 《孩子天地》2016,(8):75-76
教学背景: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  相似文献   

12.
精读课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只有上好精读课,才能为后面的略读课以及群文阅读课打下基础.语文精读课一般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写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内容感悟文字后面的意思,感悟"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是"怎样写",学习借鉴写作方法.这一切都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都编排了一个特别的板块——"资料袋",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课后"资料袋"包含多样化的形式,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也是为了协助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就编排意图以及教学价值来看,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仅局限于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掌握文本的具体情况,也要结合文本着重分析课后"资料袋"的重要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略读课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略读课的性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基于教材的特点以及略读教学的定位,笔者对"质疑探究"教学模式在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中的运用展开有效的尝试和探索.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到整理聚焦学习问题再到研读探究解决问题,本文对略读课《青山不老》的教学流程安排展开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师:葛老师先考考你们的基本功——(板书"鸢")认识这个字吗?你是怎么认识的?生:我读了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知道的。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就请你读读资料袋的内容。师:资料袋向我们介绍了风筝的由来,这里提到的"纸鸢"就是——风筝。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阅读的资源;课中引导学生感悟,培养其阅读能力;课外为学生推荐阅读刊物,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同行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处理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1)教师完全不教,也没有安排学生去自主阅读;(2)不安排课时教学,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且设计一些练习;(3)安排1课时教学,且按照略读课文教学处理;(4)安排2~3课时教学,基本按照精读课文教学处理.选学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用件",是"语料",是重要的教材资源,但选学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策略如何运用却缺乏有效的指导,以至于出现以上种种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应通过选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也是选学课文选编和教学的意图和价值所在.为此,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一文的教学设计,谈谈选学课教学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资料袋"是统编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资料袋"的特点,注重"资料袋"的有效运用并鼓励学生自制资料袋。这样,能充分发挥出"资料袋"的助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小学教材的安排,阅读课文、讲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的读,再到品味的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