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     
高中组作文两话题:点评:网络一篇作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问题,表现一种现象,既反映学生的生活、思想,还能反映他们关心的问题和事物。从这次参赛作文大致表现来看,学生们对于网络这个事物,能把它放在当今的时势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种工具,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个工具来顺利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做到读书、作文、做人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健全”的公民,这的确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一方面,学生每写一篇文章,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要先了解、熟悉事物,然后进行综合,得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之后才能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无不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和感情。另一方面,从育人的角度说,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认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也就是教他们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把作文与  相似文献   

3.
“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提出来的,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有人把它纳入了“开放性作文”范畴。“主动寻源”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认识事物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和观察生活,直至  相似文献   

4.
化淼 《教育艺术》2009,(11):46-46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记生活的流水帐,面对鲜活的材料却视而不见,作文思路单一又呆板。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思路.注重学生写作训练的系列化,体验教育思想的生成。老师要帮助学生摆脱“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把学生引向一条会作文的宽阔大道.进入一个“想写、能写、写得好”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其过程包含着由“事物——认识”,再由“认识——表现”的“双重转化”。众所周知“事物——认识”阶段,在作文中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强弱、思想素质的高低,正体现其人格品质,所以作文教学应强调学生品格教育。 一、营造氛围,尊重学生,重视品格培养 目前看到的,大到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小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好多是一些千篇一律的“赞歌”式的文章,有些还是“虚夸”式的、“奉承”式的,而一些  相似文献   

6.
中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训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任务.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呢?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目前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活”,他们思维活跃,愿意积极地思考问题,遇事有主见,不盲从,这是可贵的素质.但思考中又往往缺少正确思想方法的指导,很容易轻率地下结论.在具体写作中,许多学生见解虽独到,但认识不完整,甚至走向偏颇,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常说的“说过头话”、“好走极端”、“以点代面”等,其实就是表现出思维的不善辩证性.可见,运用辩证法把道理说得全面而透彻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因为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只有熟练地操起这把明快的“解剖刀”来分析事物、认识问题,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李娟 《贵州教育》2009,(23):36-3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些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作业;是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也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它既能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语新大纲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说明了想像之于作文的重要性。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 ,学生作文时想像的路在何方 ?一、抽象———形象 ,想像事物形状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逆向性思维 ,它通过模拟事物的原来形状 ,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使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比如 ,“春”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时 ,由“春”这个词想到丽日、和风、绿树、红花……由这些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春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对于生活经验还很贫乏的中学生来说,能科学、细致地了解客观事物,并能妙笔生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对事物的表象有所了解和对事物的内在有所理解,才能谈得上准确地反映它。作文有材可取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方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篇好的作文是学生对客观事物具有系统而深刻认识的反映。所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一般是指导文章的作法多,介绍作文谋篇布局的例子多,忽视了认识能力的训练,这实质上是表里颠倒,本末倒置的做法。叶老曾经说过:“通过写作关,大须在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这就明确说明了认识能力的重要。我在作文教学中,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反映事物。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胸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可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新颁布的…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学生,甚至是小学生,作文“假”的成分太多,这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了。“假”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作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正确培养。怎样减少,避免“假”作文的出现呢?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在小学,命题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命题脱离学生生活,超出了学生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能力,因而导致了“假”作文的出现。写人,要求是先进的;写事,要求是有意义的,农村小学生很少或没有去过公园,老师却让他们写《公园游记》。这样,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好在作文里“掺水”了。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本身不仅仅是语言训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说:“学作是生活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或无不可。”从这一点讲,在作文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既责无旁贷,又得天独厚。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呢?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然而,作文课又不是政治课,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作文教学割裂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揭示了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教学中,怎样落实大纲的这些要求,做刭从内容入手呢?一、正确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周围的事物,他们妁生活是丰富的,无论是说还是写的都是有内容的。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和生活实际,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发掘,让他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无拘  相似文献   

15.
新大纲对小学作文要求做了修改,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体现了结合学生实际,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教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这一思想呢? 一、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产生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新大纲指出:“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指导学生自己拟题作文。”“命题作文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展开思路,有内容可写。”这要求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了解学生的世界,懂得他们平时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避免命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克服命题的成人化、陈言化,力求命题有启发性、新意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二、选材切合学生的认识实际目前,小学生作  相似文献   

16.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材料的准备上,只有这样,作文时才可做到有话可写。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要顺利写好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程序、仔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质量。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认识周围事物,体验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要明确作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小学作文教学,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学生书面文字的表达能力,即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作文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1.首先是观察、思维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在平常的生活、事物中有所发现,这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这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提炼中心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能从中提炼出一点意思,并把这个意思作为自己写文章的中心。3.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的能力,根据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将“尊重学生”的理念提高到了一种新的教育伦理与教育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有必要从“尊重”理念观照作文评改的“多就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生活,尊重个性,尊重差异。一、尊重生活,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作文评改中坚持“多就原则”,必须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对“真实生活”把握得不够细致。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场景是把作文写生动的重要方法。我以为要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引导细节回忆,细节回忆使生活场景能生动呈现,是把事情“写具体”的基础;二是唤起情感记忆,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19.
基于“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指导作文往往只强调培养表达能力,把表达和认识隔离开来,出现了作文说空话、假话,重复套作、干篇一律的现象。学课文也只强调学习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忽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实际上,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形成能力,学生才能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做到从内容入手。情境作丈就是实现上述想法的一种有效手段。情境作文是习作前或习作中,对凡是能够设置环境、情…  相似文献   

20.
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道理 ,许多学生已经懂得 ,他们所缺乏的 ,是观察生活的本领。所以 ,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观察的方法问题。老舍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 ,有他的思想、感情、面貌、行动…… ,一件事物 ,有它的秩序、层次、始末……能把它逼真地记下来并不容易。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 ,寻根追底 ,把它看全 ,找到它的‘底’ ,因为写作文必须有头有尾 ,一开头就要想到它的‘底’。不知全貌 ,不会概括。”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就必须在“把事物看全” ,找到它的“底”这两方面下功夫。启发学生把人物或者事件“看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