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因素分析向红笳一笔者从1993年开始在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部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将近5年的教学,使我感到民族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较内地非民族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要低得多。仅以中央民族大学95、96、97三年的研究生入...  相似文献   

2.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介绍林耀华教授林耀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耀华出生于1910年3月27日,福建省古田县人,汉族。1928—1935年就读十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梳理和政策文本分析,探究了2011—2021年间芬兰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动因、举措与成效。2011年以来,在国内需求和国际影响等动因驱动下,芬兰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博士生院、推动在地国际化、提升博士生就业技能、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缩短博士生毕业年限等,以加强博士生管理,提升博士生教育与知识社会需求的衔接。芬兰的博士生教育改革是欧洲博士生教育改革的缩影,也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何谓学习动因。所谓学习动因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的感情,亦即学习和动力因素。学习动因包括情景动因、情感动因、意志动因,目标动因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动因的分析 1.情景动因。所谓情景动因,即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研究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处的环境或氛围必须相符,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科学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如学生研究的对象和该对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外博士生教育领域兴起的同伴学习被证明有其独特价值。通过对博士生同伴学习的国际研究的系统考察发现:实践共同体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发展性网络理论是探究博士生同伴学习的三大理论视角;博士生个体的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学习小组的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的作用是影响同伴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培养博士生自我专业发展者意识、创设多元的学习平台、将同伴学习模式贯穿于就学历程则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4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张亚莎教授一行来我院访问交流。赤峰学院院长李春林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及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张亚莎教授对我院在岩画调查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会谈期间,我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初步达成了关于赤峰岩画的合作研究意向。  相似文献   

7.
赖秋琼 《广西教育》2011,(20):21-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素——学习动因。动机(motivation)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因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直接影  相似文献   

8.
苏洋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9):18-26,35
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目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存在课前准备尚不充分、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弱以及课后反思难以形成学术性的知识体系等问题。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层影响因素,分别包括留学生汉语水平、学习投入、性格和年龄,任课教师和同伴群体,家庭关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高留学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体验,高校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堂准入机制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9.
博士生课程学习成效是博士生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从博士生视角反观并审思其课程学习经历,考察影响博士生课程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强化对博士生成长的关注,完善博士生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大学分布于16所学院9大学科门类的32位博士生深度访谈质性分析,博士生课程学习成效深受博士生学习心理与行为、教师角色及教学风格、课程制度安排与学习氛围的交互影响。为充分发挥上述因素之间积极交互作用,提升课程学习成效,有必要强化课程的科研服务功能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常态化课程学习需求分析机制及弹性选课制度,营造师生同伴间积极对话与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博士生课程学习内生动力,促进博士生自我发展与博士生课程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戴庆厦教授 ,著名语言学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成员 ,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今年 8月 15日 ,记者对戴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问卷调查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笔者提出了在中央民族大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中央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更具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学位英语考试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数字分析了外在的学习热情高涨与通过率持续偏低的矛盾现象:生源争夺战中的学生素质问题,考试方式不尽科学的问题,出勤率低,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解决思路:提高招生权限,增强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改革考试制度,将考试内容和学生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健全考试机构,严肃考纪,打消考生的侥幸心理。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已然成为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普遍方式。但从个体发展的完整性和整全性教育的角度审视碎片化学习,学习习惯涣散,学习内容零散、不系统等问题也很突出。学习的知识何以通达整全,而不是在碎片化的学习中淹没,对碎片化学习提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就成为探索生命内在秩序、构建整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蓝海战略是对红海战略的扬弃,为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不断开辟和延伸民族院校特色"蓝海"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办学,认准"蓝海"、创建"蓝海"、保护"蓝海"和延伸"蓝海",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发展的绝对优势,最终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乌兰夫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新中国成立前,他主持创办了多所干部院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等.他重视发展师范教育,强调办高水平的学校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乌兰夫在民族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具有现实价值,值得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民族师范院校是我国师范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民族教育工作和师范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师范院校发展历程表明,民族师范院校对民族教育师资培养具有明显优势,应该在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的前提下,明确办学定位,从而不断提炼办学特色以渐次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其发展较为缓慢,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十堰市L乡三所小学的实地调查发现: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自主性不够,专业发展活动丰富、实效性不高,教学研究认识模糊、研究力薄弱。未来只有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方面形成政府、学校、教师三者的合力,才能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探讨建设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提出培养面向市场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叔子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成绩斐然,这主要源于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体悟以及对我国传统教育精粹的弘扬。杨叔子强调,培养研究生,一要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不仅包括一般文化基础与专业文化基础,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与人文文化基础;二要树立学科交叉意识,养成跨学科问题求解能力;三要"做学合一",既"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以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融合来寻求创新;四要以德立身,将爱国情怀与学术道德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向导;此外,导师应怀仁爱之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陈坦  金军  王英  刘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19-123
环境工程是综合性交叉学科,相应的专业建设既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程人才基本需求,又要有特色。民族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也应以为民族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为民族地区输送高级环保工程人才为目标和特色。在建设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的同时参加工程专业认证,既是融入本专业主流、提高专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又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文章以国内某知名民族院校为例,从民族地区环保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为蓝本,结合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提出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建议,以培养专业基础更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更好、解决问题指向性更强的环境保护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