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1.夜晚的天空美吗?准能想一想夜空中有什 么,说一说你觉得夜空的什么最美? 2.是啊.夜晚的天空太美了,夜晚的月亮太 美了。有个大诗人也看到了这么美的月亮,还写 成了一首诗。你们喜欢古诗吗?知道哪些古诗? 你们从哪儿知道的?又知道哪些诗人?我们今天 学的古诗就是大诗人李白写的。 二、初解字词 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勾画并初步理解生字;大声自 读,注意字音。 2.学生范读,全班齐声朗读;学生自己试 背,全班试背。 三、组对合作 学懂诗意 1.学习了生字,也读通了古诗,现在就来看 看这首古诗…  相似文献   

2.
8.漫游古诗园陈兰华(江西省赣州市红旗二校)[活动要求]1.复习学过的古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使学生从富有情趣的古诗艺术中受到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诵读、理解、颀赏古诗的能力。[活动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投影片或图片、音乐磁带、...  相似文献   

3.
小学古诗教学艺术谈片选入小语教材的古诗大多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如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学、乐学呢?1.运用故事,巧破难点。一些古诗内涵深远,具有特定背景,在理解上增加了难度。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烟渚,日落客愁新”,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在...  相似文献   

4.
12.古诗表演田敏(南昌市羊子巷小学)〔活动要求〕1.巩固四年级学习的八首古诗,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动准备]用卡片写好有关竞赛题(见正文。)〔活动过程]一、揭示活动内容。同学们,古诗是我...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6.
8.趣游古诗王国陈二梅(南昌市东湖区教研室)(活动要求〕1.复习巩固所学古诗,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2.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动准备)1.轻松欢快的乐曲和古林典雅的乐曲磁带各一盘,录音机。2.写有游乐园趣题的幻灯片...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古文学鉴赏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文学语言的鉴赏。具体包括:1.语词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2.用词是否符合语境,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得体,语词是通俗的,还是典雅的?是平实的,还是晦涩的?3.词序、句式特点和押韵情况,如辛弃疾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理解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否则,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意。二、艺术形象的鉴赏。具体包括:1.作品描绘的主体是什么?是人?是事?还是物?或是兼而有之?2.所写人物的主、次及其相互关系。3.所…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理解“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谁...  相似文献   

9.
《鹅》教案     
《鹅》教案承德市东园林小学王丽娟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意思,正确回答课后问题,知道鹅的特点。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学习4个生字,1个新部首(绞丝旁).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3.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2.理解诗中词...  相似文献   

10.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2,(12):26-26
一、比较法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辨认异同,区分差别。古诗《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用“碧玉”喻春柳的颜色美,用“丝绦”喻下垂的轻柔美。但仅仅靠理解诗中字词很难深切感受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课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柳树的特点观察,再写下来。(有位学生写道:“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又细又长又软。”)课上,又将学生写的句子与诗中的比喻句相比较,让学生围绕探究题(1.两个句子相比较,都抓住了柳枝的哪些特点写?2.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3.试着修改同学描写…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公式或问题是从零(或原点)出发而延拓发展的,那么,它们是怎样发展的?其中的思维有什么规律呢?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从零出发的数学思想方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1平移思想例1求作方程|x+1|+|y+1|=1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八年级学生对教科书中五个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误解郭萍译研究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生对选自七至八年级若干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误解。更明确地说,本研究是寻找分析用的数据来解答以下问题:1.八年级学生对于选自他们教科书的化学概念,理解模糊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  相似文献   

13.
一、读题质疑,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2.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整合为四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穿山甲为什么要问路?向谁问路?问到路了没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自己读懂课文,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圈画出不懂的词句。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目标引路,指导学习(一)“穿山甲”是什么?1.猜一猜。对照名称说说想像中的穿山甲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2.比一比。出示穿山甲的图片,说说与自己想像中哪里一…  相似文献   

14.
凡卡(教案)     
凡卡(教案)贵州贵阳市云岩区东山小学王小刚救助车夫教师点拨:1.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主要抓住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动作,联系上下文理解)2.救助车夫以后,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当时他可能想些什么?3.小结:根据学生的读议,教师小结,同时板...  相似文献   

15.
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我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自觉背诵古诗的兴趣和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内容为中心,初步构建了“二线四步”的教学模式,即课内、课外两条教学线索并行,并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素质。一、课内背诗:情景性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诗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里快速背诵呢?理解性背诵是最佳方法。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提出学习古诗的具体目标:知道作者是谁,自己解释题目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16.
王立君 《课外阅读》2011,(10):317-31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1——12册中,每册都安排了两课古诗(词),12册总共有50多首。每课的古诗都注意围绕一个意思来安排。那么,如何有效的让学生熟记这些古诗、理解这些古诗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58~59页,例1、例2,练习十三1~4题。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掌握判断的方法。2.知道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理解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关系。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一张学号卡。2.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引出课题1.师:你们的学号卡上的学号都是什么数?生:自然数。师: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没有…  相似文献   

18.
一、举一反三,培养能力1.教师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这一段主要表现了小猫的什么特点?(2)文中哪一个词可以概括小猫的性格?学生弄清上述问题后,再一次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完成下表。随后引导学生弄清本段的结构关系,并结合语境理解“任免”‘’屏息凝视”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加深理解。2.教师要求学生按此方法自学课文第二三四段,自学填写下表:在完成上表的基础上理解“生气勃勃”“变化多端”的含义。厂‘方法的学习可是最重要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成为“不待教师教,自能学习…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物课本第202页人工诱导多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会问下列问题: 1.由二倍体西瓜到四倍体西瓜过程中,秋水仙素起什么作用?其如何处理。 2.三倍体西瓜为什么无籽? 3.无籽蕃茄是人工诱导多倍体得来的吗? 4.由二倍体西瓜到三倍体西瓜是怎样培育的? 上述问题看起简单,但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说还是不易理解,有较大难度。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下述方法,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一、讲清原理 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种子或幼苗,使其在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20.
马燕 《四川教育》2001,(6):21-21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看图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每幅图的意思写出来的。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一段。 1.抽读一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2理解词句。 (1)“忽然”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明明一听蛐蛐的叫声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3)“草丛”指哪儿? 3.如果你是明明,你又那么喜欢蛐蛐,你会想什么?看图说说明明的表情,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抽读) 4.齐读思考: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段讲了什么吗? (二)学习二段。 1.明明这 么喜欢蛐蛐,当 他发现一只好 蛐蛐的时候,他 会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