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极具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动量效应的提出为验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采用赢家输家组合模型,通过对沪深300十大行业指数构建动量策略,得出形成期和持有期的不同,是影响中国股市动量效应存在与否的关键因素的结论,并对此结论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若在较长时间长度内存在动量效应,较短时间长度内的反转效应可能是对较长时间长度内动量效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融资融券业务是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但它对股票市场的效应存在很多争议,为了研究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文章基于道氏理论将2010年3月31日至2017年6月14日的样本区间分为1个上升市场、1个下降市场和2个整合市场,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在以上不同市场区间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分别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经实证表明:在上升市场,融资交易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股市波动性,融券交易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股市波动性;在下降市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都能够加剧股市波动性;牛市之前的整合市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熊市之后的整合市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林炳华  黄小琴 《科研管理》2017,38(11):147-160
具备卖空和杠杆特性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在我国证券市场运行已逾五年,但其对股市波动性影响几何始终存在分歧。本文采用GARCH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沪深300股票指数的波动性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总体上平抑了我国股市的波动性,且随着标的股票的扩容逐渐加强;但在趋势性较为明确的单一行情中,融资融券却进一步加大了股市的波动性;从分效应来看,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也都抑制了股市波动,但融券的作用幅度小于融资;与股指期货的比较研究则发现股指期货加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但作用幅度小于融资融券。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模拟上证180指数交易,考察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情况来验证中短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并分析不同市场形势下的效应差异.然后,按照流通A股总市值对大盘股和小盘股,分析对交易量冲击和收益率冲击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短期动量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深圳股市正反馈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反馈交易行为是指在证券价格上升时买进,下跌时卖出的一种交易策略。本文以深圳股票市场为背景,利用深证成指1991年4月3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的全部日收益率数据,按照牛市熊市分段建模的方法,对深圳市场的正反馈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运行有时候呈现出随机漫步特征,有时候又呈现出正反馈交易特征。当市场处于牛市状态时,更容易引发正反馈效应。文章从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上海证券市场2010年3月31日~2015年3月31日的日数据,研究了融资融券业务启动之后股票市场发生的变化,并通过对股票价格波动性和流动性进行分析来反映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得到了融资是股票波动性和流动性的Granger原因,而融券不是;融资融券对抑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提高流动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吴灿 《科技广场》2013,(1):190-193
融资融券业务自201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交易试点以来,作为券商创新业务的重点,备受市场的关注.最近这两年证监会又在酝酿转融通业务,预计今年年底推出转融通的概率很大,从本质上来说,转融通只是融资融券的升级版,这更加剧了证券市场各方对两融业务的探讨与分析.融资融券交易是我国资本市场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完善证券交易机制、形成合理规范的资金、证券融通渠道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做空机制的引入,将改变我国“单边市”的格局,对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服从处置效应的投资者盛行的市场,股票有更高的平均回报率和波动性,这预示着这种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本身就容易造成市场的波动以及股价泡沫。研究表明,它的存在导致了盈余漂移异象和价格惯性异象,Fama认为这两种资本市场异象是仅有的两个对有效市场假说形成真正威胁的、持续的、稳健的市场异象。因此,对市场非理性现象——处置效应的研究是最本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飞  杜建华  Chao Bian 《科研管理》2020,41(2):152-161
本文以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中国融券卖空的自然实验环境,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股票卖空机制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股票卖空机制抑制了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增长;(2)股票卖空交易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抑制效应在治理机制不完善的上市公司更加显著;(3)股票卖空机制是通过提高企业被收购的威胁,促使企业采取真实的盈余管理等作用渠道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资;(4)允许卖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出现研发投资效率不足。  相似文献   

10.
郝颖  刘星 《科研管理》2008,29(5):126-137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研究视角,首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及其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不同股权融资结果和融资规模下的公司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资本市场融资条件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对公司投资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对于未取得股权融资的公司,股票市价与企业投资水平不相关。(3)对于取得了股权融资的公司,股票市价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4)股权融资的规模越小,企业投资水平对股票市价的敏感性越高。(5)股权融资的规模越大,内部人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倾向于更大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1.
洪昀  谌珊  姚靠华 《科研管理》2020,41(4):229-238
融资融券制度作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之一,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得到重视。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融资融券对高管激励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融资融券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会计业绩及高管薪酬-市场业绩敏感度,说明融资融券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薪酬契约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外部治理效应;进一步的机理检验发现,融资融券效用发挥在治理机制较弱的制度环境中更为显著,表明其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外部治理机制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进一步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立兵  曾勇 《预测》2005,24(6):41-46
投资者对盈亏的判断取决于参考点的选择,已有文献在研究处置效应时,大都侧重于检验“卖盈持亏”倾向,却忽略了如何选择参考点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与其他几种买入价相比,最近买入价更容易成为投资者盈亏判断的参考点,并用心理认知的有关原理对该现象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当前处于账面盈利的股票,并且显著地较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票,即存在处置效应。按资金规模分组后,发现小户比大户和中户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持有亏损。此外,无论股市处于利好或利空政策环境下,处置效应都存在,且处于后者时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定向增发预案公告前后超额累计收益率与相对交易量的分析,发现我国定向增发预案公告前后存在严重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从定向增发前后日均超额收益与相对交易量、相对换手率变动来看,发现我国定向增发期间,存在流通股股本变动的现象,从流通股本变动的原因分析,我们发现50%的股本变动是由于股改产生的受限流通股解禁上市流通引起的,这证明了全流通时代存在大股东通过选择定向增发时机对中小股东及新股东进行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4.
投资者行为、正反馈交易与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琰  沈悦  赵建军 《预测》2007,26(5):59-63
本文通过研究投资者信念、正反馈行为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投资者信念是支持正反馈行为的心理基础和正反馈行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原因等观点。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当出现影响投资者信念的突发性政策时,投资者信念会引起投资者的正反馈行为并使房地产价格产生波动。实证研究还表明,正反馈行为会引起房地产价格的自相关,正反馈交易是引起当前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当前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外证券交易系统的发展动态和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建设成就;然后,从交易处理系统、交易系统后台、网络设施以及市场参与者这4个方面,对上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与国外先进交易系统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优化上海证券交易系统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对股票更名事件公告的交易量和收益率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股票更名公告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对累计超常交易量进行回归分析中发现超常交易量与公司规模负相关,交易量对2000年的更名公告的反应比2001年的强烈,同时发现在发生股票更名事件时,超常交易量与超额收益率存在不对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合企业行为理论和代理理论,探讨期望落差和期望顺差情况下,企业在风险活动类别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基于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随着期望落差的扩大,管理者为了避免被解雇,越有可能选择短期导向的违规活动,但无显著的R&D活动倾向;随着期望顺差的扩大,管理者为了提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望,会倾向于选择长期导向的R&D活动,但无显著的违规活动倾向;此外,企业CEO政治关联、CEO持股会加剧负向期望绩效反馈下企业的违规活动倾向。本文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不同方向的期望绩效反馈水平下,企业在风险承担类别偏好上存在差异。研究结论提高了企业行为理论的解释效力,并为有效遏制企业违规行为、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研发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长期投资,上市公司从事研发活动面临着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选择融资融券半自然实验,采用DID回归方法和PSM-DID方法检验融资融券交易对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交易会提高研发支出。考虑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影响,结果依然稳健。最后检验融资融券对研发的影响渠道,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会通过降低公司股票的信息不对称来提高公司的研发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