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夏星火》2008,(11):22-22
11月13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这是我国首个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了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的目标。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介绍,近10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将粮食安全作为战略问题进行专门规划,以加强对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指导,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体现出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意义十分重大. “国家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量节节攀升,仓储设施自然也要跟上.可以说,做好粮食收储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青 《华夏星火》2014,(10):16-24
今年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体现出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意义十分重大.“国家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量节节攀升,仓储设施自然也要跟上.可以说,做好粮食收储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改变,对传统粮食安全观提出挑战。文章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新内涵和新目标出发,构建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5个维度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选取14个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我国对于粮食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关注程度较低。文章进而结合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际经济和粮食危机,国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2009--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潜能计划,艰难攀升的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本文从区域粮食新增潜力,粮食单产潜力和农业科技潜力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旱涝灾害视野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一项研究曾表明,中国粮食生产长期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破坏,自然灾害成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持久因素。为深化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具体国情,尝试对1978-2006年粮食生产与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旱灾和涝灾是中国最频发且影响粮食生产最重的两大自然灾害。这为中国应将着力强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向的政策主张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技术战略和路线选择尤为重要.本文从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增产、主攻玉米持续增产、主要依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种粮农民经济收益、粮食精深加工、节约和降低产后损耗、构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相似文献   

8.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夏青 《华夏星火》2014,(1):14-19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提出,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树庆  王琪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其定义和内涵存在鲜明的时代和地域差异,从保证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来看,粮食调出省份也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文章阐述不同时代和地域粮食安全,以吉林省为例,定义粮食大省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内涵的核心不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证全国粮食供给的问题,应是以满足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够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目标。文章根据吉林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现状,把粮食产量及其波动、粮食消耗和贸易、仓储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用特尔菲法和权重平均法建立了粮食安全定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80年代前的粮食短缺阶段,吉林省粮食状况是很不安全的;现阶段吉林省多数年份粮食安全度较高,但几个严重干旱年是不安全或较不安全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本文最后指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农业投入、市场价格和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防御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完善粮食政策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状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渝  张俊飚 《资源科学》2010,32(12):2292-2297
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共同实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准确判断中国双重安全的程度对于调整水资源利用模式乃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分析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内涵、特征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997年-2006年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PSR(压力、状态及响应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安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状态(S)指标与响应(R)指标之间存在高度耦合性,在压力(P)不减的情况下,粮食安全水平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水资源生态安全中压力(P)与状态(S)指标存在耦合性,响应(R)指标呈现大幅增长,但干预效果不显著,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改变调适政策。  相似文献   

12.
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论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隐患,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1)藏粮于土,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及粮食生产的可恢复性;(2)采取可行措施,提高种粮农民收益;(3)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4)加强粮食安全的国情教育,提高干群的忧患意识;(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相似文献   

13.
油料发展战略与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食用油缺口量大并将长期存在,而发展油料生产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安全对油料发展构成严重制约,通过综合比较研究,本文提出:发展油菜生产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冬闲田资源,不与粮棉作物争地,有利于维护粮食生产的安全,发展油菜生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贡献度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特征呈现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态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单产跃进的基础上实现总产提升,在产销区的衔接与平衡、"断线"品种的协调与调配的基础上,完善粮食储备,构建预警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李冬梅  刘春泓  王竹玲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18-121,133
构建由1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并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对粮食产业安全度的评价。通过国际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业安全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利用覆盖中国国土的Landsat遥感数据,本文监测了1986-2000年间耕地的变化态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了耕地变化导致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表明,1986-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万公顷(或增加了2%),耕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下降了2.2%;研究还发现,耕地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适度的耕地非农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遏制这一转移趋势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一项大型的生态环保工程,退耕还林是否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给总量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短期看,退耕还林并没有严重影响我国的总量粮食安全;而从长期看,在保证人均粮食消费的基础上,应该适当调整退耕还林的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