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论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多数人均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为首要,此中的要义是清朝灭亡乃辛亥革命所致。笔者对此问题所持的看法是,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一、清末新政乃自取灭亡的自杀之举  相似文献   

3.
清末的“预备立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6年到1911年期间,清朝政府扮演了一场“预备立宪”的丑剧。这场丑剧是清朝统治者在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抵制革命,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而玩弄的政治骗局。当时一个奏请“立宪”的满族贵族大员端方在密奏中说:“窃以为今日中国,大患直在腹心。……奴才窃计善后之策,不出两途:一日用严峻之法,摧锄逆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所谓“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就是“俯从多数希望立宪之人心,以弭少数鼓动排满之乱党”。这就清楚地说明,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上海有个活跃人物,名叫江紫尘。此人在清末时当过两江总督端方的文巡捕(相当于后来的副官)。辛亥革命后,他以转卖书画古董作为生财之道,并在上海孟德兰路兰里创立涛社,以打诗谜的方式聚赌抽头。当时的文坛前辈  相似文献   

5.
李剑萍 《教育研究》2012,(5):123-129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和"革命教育论"思想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颁布了"民元教育宗旨",取代了"中体西用"亦新亦旧的清末教育宗旨,在法理上、形式上确立了现代教育宗旨。现代教育宗旨的确立蕴涵了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创新力,他反对"忠君"而超越辛亥前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尊重传统而扬弃传统文化本位主义,体念教育实况而指向教育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截至目前,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清末民初京旗小说所处的生存语境、表达的艺术方式、言说的话语空间、展现的思想状态、呈示的精神内涵都处于文学史的弱势地位,搜集、识别、考据、鉴定、评估、汇编这批被遗忘的京旗小说,有助于形成满族文学谱系的系统脉络,从而也对于重写中华文学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辛亥革命的洪流又把他推到了与先前相对立的政治舞台上,赞助并参与民主共和,在反袁称帝呼应护国战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他又成为活跃于民主派中的风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清末,社会上逐渐掀起发展女子教育的热潮,加入这一热潮的亦有统治阶层中的少数人物,端方即是代表之一.端方在发展女子教育的过程中,"趋新"与"守旧"的双重心态并存:前者表现为他对女子教育的倡导不遗余力;后者表现为他在思想上严格遵循男女之间的"礼教之防".但是,正是由于双重心态的支配,端方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有时并不按照其思想所预设的走向,而在不自觉中超出思想认同的范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902年6月,留日学生因要求进成城学校学习而与清朝驻日公使蔡钧发生冲突,引发风潮.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有影响的留日学生运动.这一事件发生于清末留日热潮形成初期,既是留日学生不断增多的结果,又是清末新思想与新观念逐渐成长的产物,而社会各方对此次风潮的不同反应,亦显现出清末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城学校入学风潮揭开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序幕,其斗争特点、目标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对此后的学生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况且这次事件虽小,却牵涉吴稚晖、胡汉民、蔡元培、吴汝纶等多位在当时或此后名重一时的风云人物,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其此后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清末新军,是自中日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十余年间,清政府采用西方近代军制,编练而成的一支新式陆军。它是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新军的崛起,对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探索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火器发展停滞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铜铁冶炼和火药制作的工艺水平是火器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意识领域的抵制和国家制度层面的禁抑才始终是清朝火器发展最主要并长期存在的障碍。清朝统治者亦视火器为“利器”,重视其军事上的运用,只是禁止民间、来华的属国和外国人制造使用,甚至对携带与火器相关的原材料也予以严禁。火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兵;清朝为反击侵略、打击叛乱、镇压民变等,往往加大火器使用力度。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拥有火器始终怀有恐惧心理。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清朝火器在200余年间难有求新、改进和发展,长期墨守陈规最终造成清末落后挨打的惨痛局面。  相似文献   

12.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谣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各地“讹言繁兴”,谣言蜂起,并逐步汇合为强大的反对新政的社会舆论,最终以暴力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由于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清末新政给普通民众带来沉重的捐税负担,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驱使普通民众视清末新政为“病民之政”,因而不断信谣传谣,乃至掀起反对新政的武装斗争,冲击了新政的深入开展,动摇和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沪杭甬铁路是清末修建的一条贯通江南经济重镇间的铁路,它的诞生与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意图息息相关。在江浙人民的不懈斗争之下,沪杭甬铁路的修建、管理及营运事业均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并成为全国商办铁路的典范。民国创立不久,这条倾注了江浙人民心血的模范铁路,却无奈遭到国有化之命运。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护国运动领袖蔡锷将军,辛亥革命前曾在广西度过了五个春秋。自光绪三十一年七月至宣统二年十月(1905年8月至1910年11月),除了1906年秋因至彰德观操离开广西一个月左右,他一直在桂负责培养训练广西新军。他胸怀爱国之情,办校治军兢兢业业,大大提高了新军官兵的思想意识和军事素质,使广西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为一支生力军,发挥出不小的作用。 蔡锷于1900年参与唐才常在汉口发动的武装起义,事败后再次赴日留学。1904年他自士官学校毕业归国,曾在赣、湘两省的军事学堂任教。1905年6月,广西巡抚李经羲数次奏调蔡锷到桂。然当时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却要他入奉;湖南巡抚端方欲把他留用湘省。李经羲就分别致电赵尔巽和端方,力陈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代化的需求,清末中国开始了铁路建设。商办铁路借收回利权而兴起,成于实业救国之潮流,但川汉等商办铁路历经数年仍未开工建造,并在清朝最后数年的商办期间表现出种种弊端,使得商办铁路成功的希望渺茫。在资金筹集上来源的单一,资金管理上士绅化带来的混乱以及企业内部“官本位”的始终存在,最终导致铁路“商办”政策的失败,反映了清末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的存在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企业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铁路立法思想对铁路立法影响较大 ,并进而影响到当时的铁路事业。这些立法思想中 ,关于法规的制定及铁路交涉两方面的主张便是两个重要内容。时人主张明降谕旨、制定章程 ,并就路律的编订、商路公司适用的商律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 ,他们亦主张铁路交涉应纳入商务范畴 ,并尽力运用国际法。这些主张都对当时的铁路立法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个北洋军阀是如何形成的,证明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证明清末私人支配武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此,首先要弄清太平天国为契机的军队性质的变化和私人武力的成立。其次由于太平天国后清朝的国内外危机,致使清朝不得不重视这个支配私人武力的官僚,并把要地,特别是畿辅依靠他们防卫。这和清朝支配体制的崩溃互为表里,可以从中看清军阀的形成过程。太平天国后,作为这种私人武力的支配者它的本意姑置不论,北洋军阀成立的契机与形成的官僚,从同  相似文献   

19.
清末的书院废止是在书院与学堂的名称之争中开场与落幕的.所谓名称之争,是指清末以书院改学堂的过程中,清朝廷曾引发了一场是改名学堂还是保留书院的论争.以书院改学堂,本是清末教育改革由课程层面转入制度层面的过渡阶段,是新旧教育体制交替的反映,但在清廷内部却把这场改革引向了名称之争.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光绪皇帝的诏令.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宪政运动和革命风潮是两大主流.论者分析了沈钧儒自述的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由我开头的"作用及主要活动,并分析了他当时为何没有参与革命派活动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为何又会成为他日后参加辛亥革命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