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蒙古族曲艺的产生、发展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有异质文化的鲜明影响。蒙古族曲艺与蒙古族历史一样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的陶力、祝词、赞词到现代的笑磕亚热、蒙古小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曲艺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倒喇”作为一种蒙古族古代曲艺艺术,旱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被世人所遗忘。我们可以从有关“倒喇”的记载来探究“倒喇”的表演形式,从“倒喇”的表演形式以及“倒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失的原因,可以论证蒙古族曲艺艺术“倒喇”是蒙古族说唱艺术“陶力”的衍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演员身份、表演手段、文学手法、审美效果等方面分析戏曲和曲艺两种艺术类型在美学特征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对它们的理性认识,为戏曲和曲艺的创作、表演、审美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河南曲艺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具有深远影响的北宋说唱艺术典范诸宫调,到现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都在中国曲艺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河南曲艺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少、社会传播机制不畅等问题。针对河南曲艺传承的这些问题,文章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在梳理影响曲艺传承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河南曲艺生态链的应然模型。河南曲艺发展应该回归曲艺本体,注重培养曲艺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承人,改善传播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曲艺生态链各要素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4.
丰富的民族民间曲艺形式和流传至今的各种经典的传统书曲目,是我们当代曲艺创作与生产的母体和源泉。当代曲艺在传承、创新、开发传统曲艺文化资源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其次,要具体地对几个有特色的原生态的地方曲种和经典传统曲书目进行剖析;第三,要汲取进步的思想意识,着重培养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唐新语》是唐朝人刘肃编撰的一部史书 ,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新唐书》将其著录在《艺文志》杂史类 ,《四库全书》却以该书“谐谑一门”“繁芜猥琐”“有乖史家之体例”为由 ,将该书编入子部小说家类 ,否定其史学价值和史学地位。本文从分析“谐谑”篇的“鉴戒”意义、史料价值及与两《唐书》所载史料相比较 ,指出“谐谑”篇并非“繁芜猥琐” ,《大唐新语》一书完全符合史书“语”体体例 ,不应当轻率地贬低该书的价值和地位。同时提出研究古文献、研究古代史 ,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 ,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南阳被誉为“曲艺之乡”,是因为它曲种多、曲目多、艺人多、作家多,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从其内容和形式看,具有人民性、丰富性的特征;从其风格看,地域性、群众性极强,具有既纯朴厚重又爽朗灵巧的艺术风格。这些特征是它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浸润了南阳风土民情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倩 《成才之路》2024,(4):117-1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最著名、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民间曲艺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不仅是曲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淮河琴书”为例,阐述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民间曲艺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奥尔夫音乐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爱听相声     
天津是全国公认的曲艺之乡。我十来岁时就喜欢听曲艺节目,特别是相声。马三立、张寿臣、常连安、侯宝林这些泰斗级大师的相声,我都在剧场或茶园中听过;高英培、苏文茂、杨少华、闫笑如的相声,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6,(4):81-84
曲艺谚语是划定在曲艺范畴内部的一种行业熟语,从曲艺艺术的各个方面阐释和总结了曲艺规律、曲艺规范以及行为标准。曲艺谚语中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话语包含着独到的隐性的批评思想,对传承文化遗产、规范艺术表演、丰富文艺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曲艺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及韵味的艺术形式。从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到宋元、明清曲艺音乐的大繁荣,诸多曲艺种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大,当下的曲艺音乐生存土壤、传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河南省是曲艺之乡,有众多的曲艺形式,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如何理性分析其当前生存状况,探讨其传播之道,对于河南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角色互动的角度对宝丰地区的曲艺艺人与观众的生存现状进行考察.指出了从事曲艺演出的艺人以及听赏曲艺的观众的社会角色,是在一个稳定的、长期的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目前曲艺艺人和观众缺失的现状,提出只要社区文化存在,社区的文化需求就不会停止,社区就会不断创造出适应社区文化的曲艺艺人和曲艺观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地区的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且曲种繁多,人才辈出,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自明代中叶以来,唱曲和说书就在此地兴盛,到清代中后期呈现繁荣景象。俚曲、小曲子、山东琴书、平调、岭调、临清琴曲、端鼓腔、大鼓、落子、快书等曲种都曾广为传播流行,特别是其中的“东路琴书”“枣木杠子乱弹”“扽阳光”三个曲种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了至今都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早期的黄河口民间曲艺语言质朴原始,唱腔粗犷动人,是黄河口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逃荒文化”的创造变异性、移民文化的开放融合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性,为研究我国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民俗生活对曲艺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关系是天然融合的。民俗生活促成了曲艺的不同曲种和风格;曲艺依赖于民俗生活,反映民俗生活;民俗生活蕴涵着民众的心理需要,体现着民众的道德行为;曲艺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对民众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谐谑美的因素与杂文的谐谑美 语言是用来达意的。但是某一意思的表达却可以有不同方式:可以说得直捷了当,也可以说得委婉含蓄;可以说得慷慨激昂,也可以说得开心解颐。总之,大体可以把说话的方式分为两类:即直白地说和艺术地说。而采用诙谐戏谑的语言来达意,便是一种说话艺术,谓之谐谑。谐谑的达意方式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关注,这种说话艺术的最鲜明特点是具有解颐性因素。不过,解颐性因素引起的兴趣关注尚不等同于审美关注。谐谑而能成为美,解颐性只是起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以编撰《古今笑》(又名《古今谭概》)一书享誉笑坛的明代冯梦龙曾说:“如止有谐谑而已,功与罪两不居焉。”这是说,仅停留于谐谑,说不上予人有益,也说不上于人有害。可见,谐谑如仅具有开心解颐,让人忍俊不禁的效果,还谈不上有审美认识价值。谐谑美除需具有解颐性因素外,还需具备其他一些因素。 冯梦龙称谐谑为“谑浪”。他在《古今谭概·雅浪部》序文中说:“谑浪,人所时有也。过则虐,虐则不堪,是故雅之为贵。雅行不惊俗,雅言不骇耳,雅谑不伤心”。冯梦龙提出谐谑以“雅之为贵”,认为超过了这个“度”,失雅而成虐,则会使人难堪,反而达不到开心解颐的效果。这个“雅浪”的分寸感要求,是说谐谑要讲文雅性。  相似文献   

16.
对曲艺的分类是为了对各曲种进行更好的研究,但对于曲艺的分类确实学界最具有争论问的问题.从对以往文献的研读中,本文通过综述、分析和推论,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曲艺的概念的模糊和对分类法的陌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宋代小说并非只以书面形态存在,它还以说、唱、演诸曲艺表演形式存在与流行,与小说处于同一生态圈的说唱曲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小说的拓殖空间。通过对曲艺形态的"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方式,也更能看清宋代小说"历史的变迁"的趋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沅江三棒鼓作为一种有几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曲艺,曾在沅江市广泛流传,境内赤山岛最为盛行,探索其历史源流、表现形式和人文背景将有助于了解地方文明,进一步达到保护三棒鼓这种濒临灭绝的地方非物质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曲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语言艺术。四川省遂宁市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但在新时代背景中,传承发展亦有相当困难,举步维艰。本文以遂宁曲艺为例,从非遗视角对遂宁曲艺未来的发展路程进行探讨,分析遂宁曲艺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传播媒介、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等多个角度对遂宁曲艺文化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努力实现遂宁曲艺文化的持续创新与良性发展,进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曲艺名家赵铮先生曲艺教育、教学中的德性美育,课业美育,民族曲艺文化审美教育,曲目教学,流派教学,艺术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艺术审美观,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